[发明专利]一种苯并三氮唑尾气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49725.1 | 申请日: | 2019-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5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根林;丁克鸿;徐林;郭玉秀;王刚;许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瑞祥化工有限公司;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249/18 | 分类号: | C07D249/18;C01D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和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4 | 代理人: | 揭玉斌 |
地址: | 225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尾气 苯并三氮唑 资源化利用 氮氧化物 反应合成 邻苯二胺 石油化工 亚硝酸钠 碱吸收 钠盐 酸化 回收 | ||
本发明属于石油化工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苯并三氮唑(简称BTA)尾气(主要为氮氧化物,以下用NOx表示)资源化利用的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碱吸收BTA反应液酸化尾气,回收亚硝酸钠,再与邻苯二胺反应合成BTA钠盐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化工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苯并三氮唑(简称BTA)尾气(主要为氮氧化物,以下用NOx表示)资源化利用的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碱吸收BTA反应液酸化尾气,回收亚硝酸钠,再与邻苯二胺反应合成BTA钠盐的方法。
背景技术
苯并三氮唑(CAS:95-14-7)为白色浅褐色针状结晶,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它的用途很广,主要用于金属(银、铜、铅、镍、锌等)的防锈剂和缓蚀剂,也可以用作涂料添加剂、合成洗涤剂的防腐剂、抗凝剂、合成染料中间体等,下游应用广泛。
以邻苯二胺(简称OPD)、亚硝酸钠为原料合成BTA钠盐,在酸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NOx,为避免对环境污染和对人体伤害,需要对产生的NOx进行吸收处理。通常采用尿素吸收或碱吸收NOx,但吸收液作为废水单独处理,成本增加,也造成NOx的浪费。因此开发一种BTA钠盐反应液酸化尾气资源化利用的方法显得非常有价值。
专利(CN105237488A)公开了一种苯并三氮唑的合成方法,通过邻苯二胺与亚硝酸钠加压法一步合成苯并三氮唑,但未提出尾气处理方案,更未提出资源化利用的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苯并三氮唑尾气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具体的,以苯并三氮唑钠盐反应液酸化尾气为起始原料,在一定比例氧气条件下用碱吸收并回收亚硝酸钠,再与邻苯二胺合成苯并三氮唑钠盐。该方法具有尾气利用率高、成本低、易于实现工业化、工艺绿色环保等优点,基本实现了苯并三氮唑尾气氮氧化物的零排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苯并三氮唑尾气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具体的,以苯并三氮唑钠盐反应液酸化尾气为起始原料,在一定比例氧气条件下用碱吸收并回收亚硝酸钠,再与邻苯二胺在一定条件下合成苯并三氮唑钠盐。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研究一种BTA尾气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具有尾气利用率高、成本低、易于实现工业化、工艺绿色环保等优点,基本实现了BTA尾气NOx的零排放。
一种BTA尾气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将BTA反应液酸化尾气在一定氧气比例下用碱吸收,得到回收的亚硝酸钠的水溶液;
(2)将一定量水、(1)中回收亚硝酸钠、新鲜亚硝酸钠、邻苯二胺投入反应釜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反应结束后得到BTA钠盐反应液;
(3)将反应结束后的釜料倒出,经过酸化、脱水、蒸馏等步骤得到BTA产品,酸化尾气继续按照(1)吸收进行资源化利用。
上述步骤(1)中,所述BTA反应液中亚硝酸钠含量0.1%~10%,酸化终点pH3~7,酸化温度50~70℃;
上述步骤(1)中,所述酸化尾气与氧气的比例为体积比氧气:尾气=0.3:1~1:1,
上述步骤(1)中,碱吸收为多级吸收,碱吸收液为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氢钾、碳酸氢钠、碳酸钠水溶液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30%,碱吸收温度为5~50℃,吸收液终点体系pH为7~13,碱吸收逐级向前套用;
上述步骤(2)中,所述回收亚硝酸钠、新鲜亚硝酸钠中亚硝酸钠与邻苯二胺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05:1~1.1:1,亚硝酸钠、新鲜亚硝酸钠、水的合并溶液中亚硝酸钠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0~45%,反应温度240~290℃,反应压力2~6MPa,反应时间2~5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瑞祥化工有限公司;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瑞祥化工有限公司;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497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