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河航道工程中鱼类栖息地的构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45761.0 | 申请日: | 201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58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邢岩;吕彪;赵丹禄;马殿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B3/00 | 分类号: | E02B3/00;E02B7/00;E02B8/0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李凤 |
地址: | 300456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航槽 构建 生境 鱼类栖息地 栖息 河流 鱼类 内河航道 产卵 觅食 多样性 坝体结构 动力结构 河流生态 回水区 坝体 边沟 流态 连通 地形 改进 生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河航道工程中鱼类栖息地的构建方法,在河流边滩上采用与主航槽连通的支汊边沟或河湾回水区以营造适宜鱼类栖息、产卵和觅食的生境空间;在主航槽整治线范围内采用整治坝体型式以营造适宜鱼类栖息、产卵和觅食的生境空间。本发明借助整治工程布局和整治坝体结构改进,在河流边滩和主航槽内不同区域,分别构建适宜鱼类栖息的多样性生境。①在空间上,本发明能够适用于河流边滩和主航槽等不同区域,满足不同河流形态鱼类栖息地构建的要求;②在功能上,满足河流生态保护的功能;③在生态上,改善了主航槽内水动力结构条件,营造了流态、地形丰富的多样性栖息生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内河航道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内河航道工程中鱼类栖息地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内河航运开发作为河流水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以建设满足船舶安全、高效通航的航道尺度为目标,势必将自然河流宽浅交错的自然形态,通过护岸、筑坝、疏浚等工程措施改造成一条窄深均一化、便捷的水运通道,从而破坏或挤占了鱼类自然栖息空间,降低了自然河流的形态多样性,导致生物栖息地的丧失,物种数量随之减少,甚至是某些物种的灭绝。在当前国家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水运绿色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内河航道工程正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为此,内河航道建设领域正着手开展生态航道建设,以纾解航道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或胁迫。
目前,类似鱼巢护岸、人工鱼巢等结构物为鱼类提供遮蔽的栖息场所,但鱼类生活史各阶段所依赖的栖息生境(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又不尽相同,人造结构并不能够构建出鱼类适宜的水深、流速、底质、水温等生境空间,并且也未必能产生良好的鱼类集聚效果。
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鱼类栖息地构建方法,既能为鱼类提供适宜的自然栖息空间,又能实现河流通航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保证枯水期主航槽与边滩的水流连通,改善主航槽内水动力结构条件,营造多样性栖息生境,为河流种群多样性的提高奠定基础,实现河流航运功能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修复双重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内河航道工程中鱼类栖息地的构建方法,以协调内河航道工程建设与鱼类栖息地保护间的矛盾,维持通航河流鱼类种群多样性水平,实现内河航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河航道工程中鱼类栖息地的构建方法,在河流边滩上采用与主航槽连通的支汊边沟或河湾回水区以营造适宜鱼类栖息、产卵和觅食的生境空间;在主航槽整治线范围内采用整治坝体型式以营造适宜鱼类栖息、产卵和觅食的生境空间。
所述支汊边沟是在河流边滩上利用滩面遗留串沟,通过人工开挖或疏浚而成的,所述支汊边沟的入口与出口均与所述主航槽连通。
所述河湾回水区是在河流边滩上利用低洼滩面,通过人工开挖或疏浚而成的,所述河湾回水区仅入口与主航槽连通。
所述整治坝体型式包含钝头V字形坝,所述钝头V字形坝修筑在主航槽内或心滩头部。
所述整治坝体型式包含开槽丁坝,所述开槽丁坝修筑在所述主航槽整治线范围内,在所述开槽丁坝的坝身上开挖倒梯形断面过流槽。
所述整治坝体型式包含潜丁坝,所述潜丁坝修筑在所述主航槽整治线范围内。
在所述支汊边沟的入口位置设置沿主流方向布置的丁顺坝Ⅰ,所述丁顺坝Ⅰ布置在所述支汊边沟的入口上游。
在所述河湾回水区的入口位置设置沿主流方向布置的丁顺坝Ⅱ,所述丁顺坝Ⅱ布置在所述河湾回水区的入口上游。
所述过流槽在距坝根1/3至1/2坝长处开挖,开挖宽度不大于坝长的1/3,深度大于1/2坝高或将坝身完全切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457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