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RDS肺癌分子标记物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43114.6 | 申请日: | 201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6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孙美秀;李静;艾钰凯;崔文静;李迎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G01N21/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11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吹嘴 检测装置 升降装置 吹气 分子标记物 传统的 肺癌 按压 采集 空腹 底座表面 呼吸气体 密封性能 气体采集 唾液 按板 底座 握把 气管 握住 过滤 对准 取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RDS肺癌分子标记物检测装置,包括底座、升降装置和CRDS检测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底部与底座表面固定,且升降装置顶部与CRDS检测装置固定,本发明在采集就诊人员空腹呼吸气体时,通过手握住握把在对准吹嘴进行吹气就行,与传统的吹嘴相比拿持更加方便,且采集完气体后,只需按压两侧按板,就可以取出吹嘴,更换新的吹嘴,与传统的直接将吹嘴插入气管相比,其密封性能更好,且能过滤出患者吹气中的唾液,更便于就诊人员吹气,从而增加气体采集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CRDS肺癌分子标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CRDS肺癌分子标记物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光腔衰荡光谱(CRDS)技术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吸收光谱检测技术.在介绍光腔衰荡光谱检测原理的基础上,详细推导了CRDS技术用于反射率测量和痕量气体浓度检测的理论公式.分析了CRDS技术由于实际吸收光程长,检测精度不受光源强度及其变化的影响,因此具有检出限低,测量精度高,可靠性好等特性。
目前,在利用CRDS技术检测肺癌分子时,需要采集就诊人员空腹呼吸气体,由于目前的吸嘴是直接插在气管上,会导致在吹气时容易漏气,且持握不方便,且CRDS仪器高度不可调节,不便于医护人员观察检测结果,为此,我们提出一种CRDS肺癌分子标记物检测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RDS肺癌分子标记物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CRDS肺癌分子标记物检测装置,包括底座、升降装置和CRDS检测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底部与底座表面固定,且升降装置顶部与CRDS检测装置固定。
优选的,所述升降装置由外套筒、内移动柱、驱动电机、顶板、移动块和丝杆组成,所述内移动柱顶部与CRDS检测装置底部固定,所述外套筒底部与底座表面固定,且顶部滑动套在内移动柱一端外侧,所述移动块内开有螺纹孔,且通过螺纹孔与丝杆螺纹连接,所述移动块与内移动柱底部内壁固定,且内移动柱外侧刻有轨道槽,所述外套筒内壁对称固定有两个轨道板,且轨道板外侧与轨道槽内壁滑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外套筒底部内壁,且驱动电机输出端与丝杆一端固定,所述丝杆远离驱动电机一端通过轴承与顶板转动连接,且顶板外侧与内移动柱内壁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顶板外侧对称固定有限位块,所述内移动柱内壁对称开有限位槽,且限位块外侧与限位槽内壁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CRDS检测装置由支撑板、CRDS检测仪器、气体连接管、吹嘴和连接组件组成,所述CRDS检测仪器安装在支撑板上,且支撑板底部与内移动柱顶部固定,所述气体连接管一端与CRDS检测仪器上的气体接口连通,且气体连接管另一端通过连接组件与吹嘴连接。
优选的,所述吹嘴由漏斗型外壳、出气管和连接卡爪组成,所述漏斗型外壳固定套在出气管外侧,所述连接卡爪一端为梯形结构,且连接卡爪外侧设有卡槽,所述连接卡爪设有两个,且对称分布固定在漏斗型外壳一端。
优选的,所述出气管靠近漏斗外壳一端套有滤网。
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由气筒、连接柱、卡接件和握把组成,所述气筒一端与气体连接管一端连通,且气筒另一端与连接柱固定,所述连接柱两侧对称开有两个开口,且连接柱内顶部和底部内壁对称固定有两个限位板,所述出气管一端插于连接柱内,并与气筒连通,且出气管外侧与限位板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卡接件设有两个,且对称分布固定在两个开口内,所述握把固定在气筒底部。
优选的,所述卡接件由按板、卡接轴、固定板和弹簧组成,所述卡接轴两端通过轴承分别与开口顶部和底部内壁固定,且按板固定套在卡接轴外侧,所述按板一端为梯形结构,且与卡槽卡接,所述固定板固定在开口一侧内壁上,所述弹簧设有多个,且多个弹簧两端分别与固定板和按板一端内壁固定。
优选的,所述底座底部呈矩形分布固定由四个锁止万向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431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食品安全性信息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检测抗坏血酸浓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