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性硅藻土基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32955.7 | 申请日: | 2019-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4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沈晨健;杨明珠;蔡颖;陈守文;胡朝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14 | 分类号: | B01J20/14;B01J20/18;B01J20/30;B01D5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刘海霞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性 硅藻土 吸附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硅藻土基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先将硅藻土、轻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镁、糊精和硅酸钠按比例充分混合后制成面团状,再通过制球、干燥、阶梯式焙烧得到改性硅藻土基吸附剂。本发明制备的改性硅藻土基吸附剂具有高孔隙率和高机械强度,满足对VOC吸附的要求,表现出高效的吸附能力,同等条件下,相对于纯硅藻土球对甲烷的吸收容量提高了56.55%,对正己烷的吸附容量提高了48.96%,对1,2‑二氯乙烷的吸收容量提高了60.6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吸附剂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改性硅藻土基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如苯、甲苯、甲醛、丙酮、二氯乙烷等,它们参与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及颗粒污染物的形成,对区域或全球气候环境问题有着重要影响。现有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净化方法主要有活性吸附法、燃烧处理法、吸收除气发、冷凝收集法、生物处理法等。吸附法因其能耗低、工艺简单、处理效果好而被广泛应用。硅藻土作为强效的吸附剂被运用在吸附处理的各个方面。
滕敏等人(广州化工,2018,46(15),81-83)在BaCl2溶液中加入硅藻土,再加入NaSO4溶液,振荡均匀后将硅藻土样抽滤,研磨过筛,得到钡盐改性的硅藻土,但是该方法存在BaCl2溶液和NaSO4溶液的过剩及处理问题。武家玉等人(四川化工,2018,21(01),8-12)以经过十二烷基硫酸钠改性的改性硅藻土为原料,加入高岭土、致孔剂碳酸钙和胶黏剂可溶性淀粉,加水混合后制粒,焙烧成型,得到改性硅藻土颗粒。该方法需要先经过十二烷基硫酸钠改性,再加入其他原料进行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且其吸附率不到80%。葛铁军等人(塑料科技,2016,44(05),46-49)将硅藻土加入经超声处理的丙烯酰胺水溶液中,搅拌均匀后,加入DCP和硅烷偶联剂,将得到的混合溶液进行减压蒸馏,然后干燥,过200筛,得到改性有机硅藻土。然后在LDPE溶液中加入改性硅藻土,搅拌均匀,干燥后得到片状物料。该方法以丙烯酰胺和二甲苯为原料,具有致癌性;DCP为强氧化剂,见光或受热能引起爆炸;且还需要经过超波处理和减压蒸馏。王楠楠等人(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4),1-2)先将硅藻土在450℃下焙烧,再将硅藻土和植物碎屑分别进行破碎,并筛分,然后将破碎过筛后的硅藻土和植物碎屑、增稠剂、粘结剂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加水,搅拌至凝胶状态,制粒。该制作过程需要经过焙烧、破碎过筛、人工混合、人工造粒和烘干五个步骤,且吸附率较低,最高的去除率达不到60%。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硅藻土吸附剂制备方法复杂及吸附效果较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吸附率高的改性硅藻土基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改性硅藻土基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将硅藻土、轻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镁、糊精与硅酸钠按比例充分混合制成面团状,通过制球、干燥、阶梯式温度焙烧后得到具有高吸附性能分硅藻土小球吸附剂,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按硅藻土、糊精、轻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镁和硅酸钠的质量比为65~76:8~11:8~11:8~11:0.7~1.0,先将除糊精外的粉末充分混合,再加入浓度为10%~20%的糊精溶液,搅拌至形成面团;
步骤2,将面团制球,成型后除去水分,得到定型的硅藻土基球;
步骤3,将定型的硅藻土基球烧制,采用阶段升温方式,150~200℃保温15~20分钟,300~400℃保温15~25分钟,最后900~950℃保温2~3小时,待自然降温后得到改性硅藻土基球形吸附剂。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的硅藻土、轻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镁、糊精和硅酸钠的质量比为70:10:10:10:0.7。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的糊精溶液的浓度为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329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