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循环水洞的水下推进器射流流场可视化观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31619.0 | 申请日: | 2019-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066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刘涛涛;吴钦;张孟杰;黄彪;王国玉;马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0/00 | 分类号: | G01M10/00 |
代理公司: | 11639 北京理工正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邬晓楠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视化观测系统 水下推进器 射流流场 实验段 循环水 水洞 光源 接通 点火 工程技术领域 水利水电工程 可燃气体管 温度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 压缩空气管 玻璃视窗 不锈钢板 高速相机 海洋船舶 结构设置 快速切换 气体物质 气体压力 实验观测 试验研究 数据测量 水下航行 特征变化 点火针 对流场 内流场 燃烧气 液体水 吹扫 均布 流场 气腔 燃气 相机 成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循环水洞的水下推进器射流流场可视化观测系统,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海洋船舶与水下航行器工程技术领域。将光源和高速相机放置于前侧玻璃视窗处,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交叉均布在后侧不锈钢板上;将水洞实验段内充满水,接通压缩空气管,对燃烧气腔内部进行吹扫,待气腔内部不存在液体水时接通可燃气体管,同时启动点火针进行点火;根据水洞实验段内流场结构设置另外一架相机和光源的具体位置,点火成功后即可开始实验观测和数据测量等工作。本发明的系统对气体物质属性、气体温度、气体压力以及水流速度对流场结构与流场特征变化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可实现水流速度的精确控制,并可实现空气和燃气的快速切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循环水洞的水下推进器射流流场可视化观测系统,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海洋船舶与水下航行器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介绍
在水下航行器工程技术领域,水下推进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导弹有动力发射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喷射高速工质来获得反作用推力。小型燃气发动机作为水下推进技术最为简便的动力源,目前是各类打击型潜射武器的首选动力。然小型燃气发动机在水下工作时,水环境的惯性作用将严重制约发动机点火瞬间喷管内气体的正常喷出,造成大量气体在燃烧室内聚集,使发动机内部压力过高,工作性能受到影响,甚至造成发动机工作故障进而导致发射失败。再者,大量的高温燃气喷入水中,会在导弹尾部形成瞬态燃气泡,高温燃气泡与水之间存在气-水掺混、换热和相变等复杂物理现象并伴有激烈的流体动力干扰;燃气泡中存在的复杂激波结构以及激波结构的运动均会使气流场中的压力剧烈变化。以上水气之间的剧烈相互作用、物理变化、激波运动的综合作用将大大增加发射的不确定性,影响航行体受力,造成运动轨迹偏差。因此,了解水下高速气体射流过程中的流场结构与流场特征变化对合理预估推力值与噪声等发动机工作特性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目前对水下气体射流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静态环境下射流形态的变化,流动介质条件下也多是基于整体的数值计算开展的,对不同环境介质流速下高速气体喷射形成流场结构演化机制的研究鲜有涉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循环水洞的水下推进器射流流场可视化观测系统,该系统对气体物质属性、气体温度、气体压力以及水流速度对流场结构与流场特征变化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可实现水流速度的精确控制,并可实现空气和燃气的快速切换。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基于循环水洞的水下推进器射流流场可视化观测系统,包括燃烧器装置、燃烧室系统和气体喷射装置;
所述燃烧器装置包括压缩空气管、可燃气体管、点火针和固定底座;
所述固定底座为中空结构,顶端开设三个通过,分别用于连接压缩空气管、可燃气体管和点火针;空气和可燃气体在空腔处混合,然后被点火针点燃;
所述燃烧室系统包括燃烧气腔、耐高温玻璃和密封盖板;
所述燃烧气腔下端面固定在水洞实验的实验段上部;所述燃烧气腔的顶端固定安装所述固定底座;底端固定安装气体喷射装置的导流管;在燃烧气腔侧壁上开设可视窗口;密封盖板将耐高温玻璃密封固定在燃烧气腔的可视窗口处;
所述气体喷射装置包括导流管和喷嘴;
所述喷嘴为锥台型圆管;所述喷嘴安装在导流管出口位置处;需保证气体喷出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
所述密封固定的方式为在燃烧气腔的可视窗口周围开设视窗固定槽道;密封盖板通过焊接件焊接在视窗固定槽道内;
所述视窗固定槽道为一截面为矩形的中空长方体,内侧矩形边界与燃烧气腔侧面的矩形孔大小一致;
所述密封盖板为一“回”型平板,分内外两部分,靠近边缘处均匀开有30个圆形通孔;
所述导流管为一“L”型圆管,一侧开有内螺纹,另一侧开有外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316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