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20278.7 | 申请日: | 2019-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22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朱翼洋;戴文灿;邓锴;潘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30;C02F1/28;C02F1/70;C02F10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张春水;唐京桥 |
地址: | 51006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物 生物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吸附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铁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中铁氧化物具有较高的Zeta电位,其被负载到生物炭表面后,可以增强静电吸附效果,有利于吸附阴离子状态的Cr(Ⅵ),负载锰氧化物可提高生物炭比表面积,增加孔隙率,利于吸附金属污染物,另一方面锰氧化物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把铁氧化成纳米级的氧化物,使铁氧化物与阴离子状态的Cr(Ⅵ)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将铁锰氧化物负载在生物炭上得到铁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以此来增加生物炭表面重金属的吸附位点和官能基团的数量,从而提高其对重金属六价铬的吸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附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铁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水体重金属污染是当今危害影响较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含Cr(VI)的废水主要来源于冶金、电镀、印染、采矿等工业。铬的毒性与其存在的价态有关,Cr(VI)比Cr(III)毒性高100倍,且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及粘膜侵入人体,被人体吸收并在体内蓄积。当水中含有过量的六价铬时,对水生生物有较强的致死作用,我国已经将六价铬列为优先污染物名单之中。目前对于含有六价铬废水的去除方法主要有化学还原法、膜处理法、离子交换法、电化学法和吸附法等。吸附法实质上是吸附剂活性表面对铬离子的吸引,并因其高效、低价和可回收废水中重金属等优点受到广泛的关注,常用吸附剂有腐植酸、活性炭、海泡石等,但这些常用吸附剂吸附能力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铁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解决了现有吸附剂对Cr(VI)吸附性能差的问题。
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铁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包括:生物炭和负载在所述生物炭上的铁锰氧化物;
所述铁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中锰元素的质量含量为0.34%~2.41%,优选为0.34%~1.72%,更优选为1.03%,铁元素的质量含量为0.33%~0.99%,优选为0.33%。
生物炭是富碳生物质在缺氧及低氧环境中,经缓慢高温裂解后生成的含碳量高、孔隙结构丰富的固体碳化物质。由于其疏松多孔、高度芳香化的结构及其表面含有的种类丰富数量可观的官能团,使得生物炭在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染料、有机物等污染物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溶液中,Cr(VI)是以阴离子形式存在,分别为HCrO4-、Cr2O72-和CrO42-。本发明中,将生物炭通过铁锰氧化物进行改性,因铁氧化物具有较高的Zeta电位,其被负载到生物炭表面可增加生物炭的正电性,从而可以增强生物炭对阴离子状态的Cr(Ⅵ)的静电吸附。但是仅负载铁氧化物会堵塞生物炭的孔隙,生物炭比表面积会减小。而锰氧化物一方面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能增加生物炭比表面积;另一方面锰氧化物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把铁氧化成纳米级的氧化物,更加能增大铁氧化物与阴离子状态的Cr(Ⅵ)的接触面积。故采用双元素铁锰氧化物同时负载至生物炭表面得到铁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来提高对Cr(Ⅵ)的吸附能力。本发明中铁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机理可概括为三方面:(1)静电吸引,正电性的复合材料与阴离子状态的Cr(Ⅵ)之间的静电吸引;(2)还原作用,在静电吸引作用下被吸附在复合材料表面的Cr(VI)在酸性条件中易被还原为Cr(III),(3)络合作用,主要表现为:Cr(III)与生物炭表面的官能团羟基和羧基发生络合反应。
优选地,所述铁锰氧化物为Fe2O3颗粒和MnO2颗粒。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铁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202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