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绿原酸脂质纳米粒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04515.0 | 申请日: | 201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02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蚌埠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K9/51 | 分类号: | A61K9/51;A61K31/216;A61P39/06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 代理人: | 张玺 |
地址: | 23303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绿原酸脂质 纳米 固体 散体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绿原酸脂质纳米粒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无水乙醇溶解纯度≥98.5%的绿原酸,固液比为(0.05‑0.1)g/ml;S2:向氯仿中加入氢化大豆卵磷脂、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和胆固醇,固液比为(0.8‑2)g/ml,60℃‑70℃除去氯仿;S3:用乙醚溶解脂质膜,再滴入绿原酸溶液,60℃‑70℃除去有机溶剂,滴加PBS缓冲液,水合1h,干燥并粉碎过100目筛;S4:将PVPK30、α‑环糊精、海藻酸钠加入60℃的蒸馏水中,固液比为(0.6‑1)g/ml,调节PH为5.0‑5.5,加入催化剂和固态绿原酸纳米脂质体,80‑85℃反应3‑6h,喷雾干燥。本发明极大地改善了绿原酸脂溶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并延长其在体内消除半衰期,提高药物安全性和稳定性,制出的新药产品溶解度高达83μg/ml,90min累积溶出度高达81%。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体分散体医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绿原酸脂质纳米粒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绿原酸及其衍生物具有比抗坏血酸、咖啡酸和生育酚(维生E)更强的自由基清除效果,可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还可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绿原酸对有效地清除体内自由基、维持机体细胞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防止和延缓肿瘤突变和衰老等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绿原酸含有一种可促进人体的皮肤、骨骼、肌肉中胶蛋白的合成与分解的特殊成分,具有促进代谢、防止衰退的功能,可用来预防宇航员因太空失重而引起的骨骼和肌肉衰退。因此,绿原酸对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绿原酸的脂溶性差、体内消除半衰期短、代谢广泛、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从而限制了临床的应用。
脂质体是指由磷脂等类脂质构成的双分子层球状囊泡,它将药物包封于双分子层内而形成微型载药系统,具有延长药物半衰期、低免疫原性、双亲性、保护药物活性基团、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稳定性等优点。脂质体分散在水中可自然形成闭合多层囊泡,疏水基团倾向于聚集在一起,形成脂质的双分子层,可以包埋油溶性物质,而亲水基团则倾向暴露于水相之中,中央和囊泡各层之间均是亲水基团,可以包埋水溶性物质。
固体分散体是指将药物以分子、无定型、微晶态等高度分散状态均匀分散在载体中形成的一种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分散系统,具有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度、口服生物利用度、药物稳定性等优点。但常规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所用的载体量大,药物所占的百分比不高,只适用于小剂量的药物。
为了提高绿原酸的脂溶性,延长体内消除半衰期、改善口服生物利用度,使其代谢途径具有靶向性,进而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本发明先将绿原酸导入空白纳米脂质体中,再以高分子材料作为载体进行包埋处理,制备出纳米脂质体与固体分散体复合的新型绿原酸药物。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原酸脂质纳米粒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一种绿原酸脂质纳米粒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绿原酸溶液:室温下,将纯度≥98.5%的绿原酸加入无水乙醇中,控制固液比为(0.05-0.1)g/ml,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绿原酸溶液;
S2:制备脂质膜:室温下,向氯仿中加入氢化大豆卵磷脂、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和胆固醇,控制固液比为(0.8-2)g/ml,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转入旋转蒸发仪中,60℃-70℃除去氯仿,形成一层透明脂质薄膜;
S3:制备绿原酸纳米脂质体:室温下,在脂质膜表面滴加无水乙醚,进行溶解,再滴入绿原酸溶液,转入旋转蒸发仪中,60℃-70℃除去有机溶剂,滴加PBS缓冲液,水合反应1h,真空冷冻干燥后,粉碎过100目筛,得固态绿原酸纳米脂质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蚌埠学院,未经蚌埠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045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