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啶虫脒检测装置及其检测啶虫脒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03818.0 | 申请日: | 201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578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郭宗宁;刘芳;汤国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海关综合技术中心;东莞伊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广东金泰智汇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21 | 代理人: | 江丽娇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啶虫脒 检测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啶虫脒检测装置及其检测啶虫脒的方法,其中,所述啶虫脒检测装置制备步骤为:取两端封口的玻璃毛细管,经洗涤、镀银、干燥后,浸入1,8‑辛二硫醇的乙醇溶液;经处理后,玻璃毛细管的末端浸入含有VOIm+NapSO3‑和偶氮二异丁腈的氯仿溶液;氮气氛围下,反应,原位聚合形成带正电的离子液体聚合物;浸泡在适配体DNA溶液中,孵育,完成后取出浸泡在TPE3溶液中反应,制成。所述啶虫脒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啶虫脒,检出限为0.02mg/L。本发明方法检测时间短,操作简单,高效便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啶虫脒检测装置及其检测啶虫脒的方法。
背景技术
聚集诱导发光(AIE)分子是在溶液状态下没有荧光发射,当分子处在聚集态或固态下,其荧光强度显著增强,这一现象被称为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 inducedemission,简称AIE)。AIE材料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在于其存在以下优势。首先AIE材料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在溶液状基本不发光,而在聚集态或固态下荧光增强,这为其在便携式可视化的分析方法及装置的应用中提供了可能;其次通常对有机小分子而言,由于聚集导致发光淬灭 (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ACQ)效应要求其使用浓度较低,光稳定性差。而AIE材料可以在高浓度下工作,光稳定性可以得到极大提高。再次,AIE材料发光的机理是基于分子运动受到限制(RIR)或分子转动受限(RIM),因此可以通过静电或疏水作用使其实现RIR、RIM或分子聚集,建立一种无须标记 (label free)的荧光检测方法。目前AIE材料已被成功用作荧光“点亮型”生物传感器用在生物医学成像,疾病诊断、光动力治疗和药物输送过程监控等领域取得一些颇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四苯乙烯衍生物1,2-双[4-(3-磺基丙氧基)-苯基] -1,2-二苯乙烯钠盐3(TPE3)是带有负电荷的AIE分子,可以利用静电作用限制分子转动,进而产生荧光。利用TPE3的负电荷性质已用于区分胰岛素和纤维化的胰岛素。
传统农药残留检测方法通常要样品采集、样品粉碎、提取净化等,操作琐碎,农药检测周期长,导致整个测试过程耗时耗力,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监督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很有必要发展一种高效、便捷的农残检测新方法。啶虫脒(acetamiprid)属于氯化烟酰亚胺类高效杀虫剂,它多用于控制多种农产品,如果蔬、茶叶等上的半翅目、鞘翅目及鳞翅目害虫。啶虫脒是一种神经性杀虫剂,它通过作用害虫的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杀虫的效果。研究表明低浓度啶虫脒对蜜蜂的长期记忆有损伤并且会影响蜜蜂对刺激的灵敏度。同时体外实验发现啶虫脒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基因毒性以及细胞毒性,对哺乳动物细胞存在慢性毒性,表明了它可能诱发DNA损伤。啶虫脒在日本、南美洲和欧洲等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作物中官方规定的最大残留剂量(MRL)也不同。鉴于啶虫脒对于多数昆虫以及其人体细胞的影响,需要对其使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控制其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从而减少或避免滥用致使对益虫和人类造成不良影响。
CN 106153588公开一种基于三螺旋DNA分子开关检测啶虫脒的方法,其利用核酸适体的特异性识别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以及目标物对三螺旋DNA 分子开关的荧光效应检测啶虫脒的残留量;检测步骤包括:STP的解旋;三螺旋 DNA分子开关的组装;通过测定荧光光谱图观察STP、核酸适配体、三螺旋DNA 分子开关和目标物啶虫脒体系的反应;利用目标物对三螺旋DNA分子开关的荧光作用效果检测啶虫脒并进行实际样品的检测。但该专利提供的检测方法无法实现可视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啶虫脒检测装置及其检测啶虫脒的方法,不仅便携、可直接现场快速检测,还可实现可视化。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啶虫脒检测装置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海关综合技术中心;东莞伊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海关综合技术中心;东莞伊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038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