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试验用冲击试样V型缺口对中测量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03758.2 | 申请日: | 201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22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宏阳;王景丽;蔡静;王健;张重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62 | 分类号: | G01N3/62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张晨 |
地址: | 110015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尺身 对中测量装置 定位卡脚 中心线位置 冲击试样 定位块 对称面 主尺 中心线对称设置 螺母 定位块中心线 中心线重合 测量距离 常规测量 成对对称 对称结构 活动卡脚 精准定位 零刻度线 微动装置 制动螺钉 刻度线 试验 尺框 两套 省力 省时 微动 游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试验用冲击试样V型缺口对中测量装置,包括尺身、定位卡脚、V型缺口定位块以及关于尺身中心线成对对称设置的制动螺钉、游标、尺框、主尺、活动卡脚、微动螺母和微动装置,所述定位卡脚设于尺身中心线位置正上方,所述V型缺口定位块设于尺身中心线位置正下方,所述定位卡脚和V型缺口定位块中心线与尺身中心线重合,两套主尺和游标的刻度线关于尺身中心线对称设置,且零刻度线靠近尺身中心线一侧,所述对中测量装置形成关于尺身中心线为轴的对称结构。本发明具有操作简便,能够精准定位缺口的对称面为测量距离的起点即零点,可同时测得缺口对称面与试样端面的距离,减少了常规测量过程中的无关变量,省时、省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冲击性能测试领域,特别提供一种试验用冲击试样V型缺口对中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材料冲击载荷的能力称为材料的冲击性能。冲击载荷是指以较高的速度施加到零件上的载荷。当零件在承受冲击载荷时,瞬间冲击所引起的应力和变形比静载荷时要大得多。因此,在制造这类零件时,就必须考虑到材料的冲击性能。
冲击试验是利用能量守恒原理,将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带有V型或U型缺口的试样,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冲断,以测定其吸收能量的一种试验方法。冲击试验是试样在冲击试验力的作用下的一种动态力学性能试验。冲击试验对材料的缺陷很敏感,它能灵敏地反映出材料的宏观缺陷、显微组织的微小变化和材料质量。因此,冲击试验是生产上用来检验冶炼、热加工、热处理工艺质量的有效方法。
在测试过程中,V型缺口的对中状态严重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因此在进行冲击试验前需要对试样的V型缺口对中状态进行控制。尤其针对自动定位试验机,缺口对称面与端部的距离偏差要求更严格,因此,能否准确测出缺口对称面与端部的距离,对于冲击测试结果至关重要。
由于V型缺口试样的特殊性,目前国内外尚无直接测量试样缺口对称面与端部距离的量具。采用常规游标卡尺测量缺口两边缘与端部距离及试样长度,来计算或估算缺口对称面与端部距离时,活动卡脚经常难以卡入到缺口中心处,因而很难以缺口对称面为测量起点。此过程繁琐,且存在较大的人为测量误差,因为V型缺口侧与试样端面不平行,测量时,活动卡脚会歪斜,无法保证垂直位置,从而导致测量结果偏大,间接影响冲击测试结果。
现有缺口是否对中的方法,也有采用带缺口尺寸公差的投影仪来对比试样缺口对称面与端部的距离,是否在标准公差范围内。该投影仪无法测量缺口试样的缺口对称面与端部的具体数值,只能体现是否在标准误差范围内。实际应用中,加工的试样尺寸多种多样,利用投影仪对比,既费力又费时。另外,在对比过程中,人为测量误差较大。
发明内容
为了得到缺口对称面与端部的距离,测定缺口试样的对中状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试验用冲击试样V型缺口对中测量装置,可实现直接测量缺口对称面与试样两端部的距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试验用冲击试样V型缺口对中测量装置,包括尺身1、制动螺钉2、游标3、尺框4、主尺5、活动卡脚6、微动螺母9和微动装置10,所述制动螺钉2、游标3、尺框4、主尺5、活动卡脚6、微动螺母9和微动装置10均关于尺身1中心线成对对称设置;所述对中测量装置还包括定位卡脚7和V型缺口定位块8,所述定位卡脚7设于尺身1中心线位置正上方,所述V型缺口定位块8设于尺身1中心线位置正下方,所述定位卡脚7和V型缺口定位块8中心线与尺身1中心线重合,两套主尺5和游标3的刻度线关于尺身1中心线对称设置,且零刻度线靠近尺身1中心线一侧,所述对中测量装置形成关于尺身1中心线为轴的对称结构。
优选的,所述定位卡脚7和V型缺口定位块8与尺身1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活动卡脚6与游标3一体成型。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037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服装性能仿真测试仪及测试方法
- 下一篇:非线性无级调控大豆百粒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