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滤泥高温堆肥菌剂LC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03735.1 | 申请日: | 201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32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沈大春;敖俊华;陈迪文;周文灵;黄莹;凌秋平;卢颖林;江永;李奇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5F15/00;C05F17/20;C05F11/08;C12R1/1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邢贤冬;徐冬涛 |
地址: | 510316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堆肥 lc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滤泥高温堆肥菌剂LC,包括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GBIF‑3、甘蔗渣、蔗渣生物炭、甘蔗糖蜜;由细菌OD值为0.5~1的GBIF‑3的细菌菌液按重量份80%~90%、重量份甘蔗渣5%~10%、重量份蔗渣生物炭1%~5%和重量份甘蔗糖蜜1%~5%混合得到的。本发明菌剂LC能够产生木质纤维素水解酶和蛋白酶,加速滤泥底物的分解和转化,可以在高温条件下促进甘蔗糖厂滤泥堆肥过程中滤泥的腐熟分解。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的滤泥高温堆肥菌剂LC在甘蔗糖厂滤泥固体发酵方面的应用和在甘蔗糖厂滤泥高温堆肥发酵生产有机肥料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滤泥高温堆肥菌剂LC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我国是食糖消费大国,其中食糖80%以上来源于甘蔗原料。我国甘蔗种植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和广东南方三大省,其他少部分分布在海南、福建和贵州等省。近年来,食糖进口额增加,但广泛的甘蔗种植为保障我国食糖资源自给自足奠定有力原料基础。但糖料蔗在生产加工压榨制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如蔗叶蔗渣、滤泥和糖蜜及其发酵酒精残液等,如果直接燃烧则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而随地弃置又会导致环境污染。大部分甘蔗糖厂滤泥直接还田做肥料或作鱼塘饲料,滤泥直接还田容易引发二次污染(水体和地下水污染)问题,若作为鱼塘饲料,由于鱼类消化能力有限,也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环境污染。
研究表明,甘蔗糖厂滤泥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部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如蔗糖),同时含有氮磷钾等大量元素,以及钙镁硫硅等中微量元素,养分全面丰富;滤泥既可以作为有机-无机肥料填充剂也可以作为有机堆肥的主要原料,对生产有机-无机肥料过程的粘结度和水分等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同时以滤泥作为有机堆肥的主要原料,添加一定比例的碳源包括:蔗渣、糖蜜发酵废液、中药渣和氨基酸有机废料等,利用滤泥高温发酵菌剂的高效腐解作用可以实现堆肥过程中滤泥的高效降解和有机质转化,有利于滤泥堆肥腐熟度提高和物料安全稳定。
但是在滤泥堆肥过程中,大量的水分和胶结物等导致滤泥成团,溶解氧不足,微生物难以进入分解,以及滤泥堆肥过程温度的升高导致很多具有发酵降解功能的菌株失去活性——是限制滤泥高温堆肥腐熟稳定的主要因素。在滤泥高温堆肥中接种芽孢杆菌菌株可以加快堆肥过程物质转化,缩短堆肥腐熟的周期。高温堆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一类耐高温细菌(如芽孢杆菌类菌株)还有少部分真菌放线菌等;目前,采用的微生物菌株主要是属于外源添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将滤泥高温堆肥过程中的优势细菌分离进一步将其和有机载体复配,提供一种能够在高温条件下高效降解甘蔗糖厂滤泥的堆肥菌剂,通过其对滤泥有机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进行高效降解转化,达到加速推进甘蔗糖厂滤泥高温腐熟的目的,从而使甘蔗糖厂滤泥通过有机堆肥实现大规模的循环安全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甘蔗产业滤泥——变废为宝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目标。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滤泥高温堆肥菌剂LC,包括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GBIF-3、甘蔗渣、蔗渣生物炭、甘蔗糖蜜。
本发明所述的滤泥高温堆肥菌剂LC是由细菌OD值为0.5~1的地衣芽孢杆菌GBIF-3的细菌菌液80wt%~90wt%、甘蔗渣5wt%~10wt%、蔗渣生物炭1wt%~5wt%和甘蔗糖蜜1wt%~5wt%混合得到的。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的滤泥高温堆肥菌剂LC是由细菌OD值为0.5的地衣芽孢杆菌GBIF-3的细菌菌液85wt%、甘蔗渣5wt%、蔗渣生物炭5wt%和甘蔗糖蜜5wt%混合得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未经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037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