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纤维起毛吸附装置、碳纤维耐磨性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95124.7 | 申请日: | 2019-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067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吕春祥;王飞;李永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56 | 分类号: | G01N3/56 |
代理公司: | 北京煦润律师事务所 11522 | 代理人: | 张宗涛;梁永芳 |
地址: | 030001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绵 碳纤维 吸附装置 起毛 耐磨性检测 施力组件 种碳纤维 相对设置 相向运动 挤压力 运行时 施力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碳纤维起毛吸附装置、碳纤维耐磨性检测系统。所述碳纤维起毛吸附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海绵、第二海绵,还包括施力组件,所述施力组件与所述第一海绵、第二海绵之中的任意一个固定连接,当所述施力组件运行时,所述第一海绵与所述第二海绵能够产生相向运动,以改变所述第一海绵与所述第二海绵之间的挤压力。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碳纤维起毛吸附装置、碳纤维耐磨性检测系统,结构简单、对海绵的施力可靠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碳纤维耐磨性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纤维起毛吸附装置、碳纤维耐磨性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碳纤维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经机械摩擦容易产生毛丝、单丝断裂等现象,使得碳纤维的强度降低。同时,过多的毛丝存在使基体树脂不能充分润湿碳纤维,在复合材料加工中易产生孔隙,影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因此,有必要对碳纤维材料的耐磨性能进行相应的测试测量。目前,业内已出现了对碳纤维丝束的耐磨性进行测试的相应工序,具体的,采用供丝部件与收丝部件驱动丝束以一定的速度在起毛装置中运动,最终通过检测起毛装置的质量变化,获取丝束的起毛量,进而形成对碳纤维丝束的评价结果。目前的起毛装置多采用两个叠置的海绵,海绵一方面能够与运动的丝束之间产生摩擦使丝束起毛,另一方面还能够将丝束产生的毛丝吸附进而能够通过测量前后的质量差得到碳纤维的起毛量,也即能够评估碳纤维的耐磨性能。而两个叠置的海绵与碳纤维丝束之间的摩擦力则通过在海绵上增加砝码的方式实现(依靠砝码的自重施加摩擦力),这种通过砝码改变前述摩擦力的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1)需要准备各种规格的砝码(例如1g、5g、10g等)并对他们进行组合,方能实现对于各种摩擦力大小的调整、控制,这在需要施加较大摩擦力时显得尤其不方便,因此,目前的起毛装置多应用在需要摩擦力较小的情况下,对于摩擦力较大情况下的碳纤维耐磨性能的检测不适用;
(2)多个砝码放置在处于上部的海绵上,当碳纤维丝束中的张力发生波动或者运行轨迹发生偏移时,砝码极容易坠落,导致丝束空跑,碳纤维耐磨性结果不可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起毛吸附装置、碳纤维耐磨性检测系统,结构简单、对海绵的施力可靠稳定。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碳纤维起毛吸附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海绵、第二海绵,还包括施力组件,所述施力组件与所述第一海绵、第二海绵之中的任意一个固定连接,当所述施力组件运行时,所述第一海绵与所述第二海绵能够产生相向运动,以改变所述第一海绵与所述第二海绵之间的挤压力。
优选地,所述施力组件包括静止件、运动件,所述第一海绵与所述静止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海绵与所述运动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静止件上构造有支撑平台,所述第一海绵放置于所述支撑平台上,所述运动件上构造有施力平台,所述施力平台与所述支撑平台之间夹设所述第一海绵、第二海绵。
优选地,所述碳纤维起毛吸附装置还包括传动丝杆,所述传动丝杆的杆体与所述运动件螺纹连接,所述传动丝杆的第一端与所述静止件枢接。
优选地,所述碳纤维起毛吸附装置还包括旋转运动驱动装置,所述旋转运动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传动丝杆的第一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旋转运动驱动装置包括电机。
优选地,所述碳纤维起毛吸附装置还包括压力检测器件,所述压力检测器件安装于所述支撑平台上,且所述压力检测器件的压力检测端与所述第一海绵接触。
优选地,所述碳纤维起毛吸附装置还包括控制部件,所述控制部件与所述压力检测器件电连接,所述控制部件还与所述电机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施力平台与所述支撑平台之间还设置有运动导向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碳纤维耐磨性检测系统,包括上述的碳纤维起毛吸附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951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