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膜吸附组件、可再生膜吸附反应器、液体处理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73669.8 | 申请日: | 2019-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025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军;汪志永;张勇;徐莉莉;侯得印;曹爱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C02F1/44;C02F1/467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歌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 组件 再生 反应器 液体 处理 装置 方法 | ||
一种膜吸附组件、可再生膜吸附反应器、液体处理装置及方法。该膜吸附组件,包括中心管,其上设有若干个用于排水的管孔;套设在中心管上的膜吸附卷,所述膜吸附卷包括至少一层膜吸附层,膜吸附层由内到外依次包括过滤膜、导电阳极、绝缘隔网和导电阴极。本发明实现了膜分离、吸附、电化学高级氧化的高效耦合,减少占地面积与维护成本;导电阳极实现了原位绿色再生,减少了化学试剂的使用,降低了成本,更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深度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膜吸附组件、可再生膜吸附反应器、液体处理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居高不下,同时由于行业的不同,造成废水水质复杂多变。而常规的处理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对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完全的去除,因此排水中含有残留的难降解有机物,不仅对受纳水体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在生物的累积作用下给生物以及人类带来极大的健康威胁。由此可见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必不可少,适用于废水深度处理的高效一体化装置具有明显应用前景。
膜分离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在饮用水及污水处理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成为水处理领域的主流工艺。超滤膜由于其低压操作、能对水中胶体、致病菌等的有效截留,是当前水处理领域使用最多的分离膜之一。然而膜分离技术在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超滤膜不能通过膜孔的空间位阻效应对水中的一些小分子难降解污染物未起到截留效应,导致这类物质透过分离膜进入水体。此外分离膜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膜污染的问题,对膜的正常使用以及出水效果带来极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处理的运行成本。因此如何减少不能截留的难降解污染物穿透分离膜,减缓膜在使用过程中污染的程度,对于膜分离技术在实际使用及推广吸附法、电化学高级氧化是常用的深度处理技术。
吸附法主要借助于吸附材料发达的孔隙结构或者丰富的官能团与污染物质形成物理、化学或物化作用,实现污染物质从水体向吸附材料的迁移,再通过适当的分离手段将吸附材料从水体中分离,从而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但吸附法由于吸附材料的再生问题常产生二次污染或污染的转移,限制了其在实际的水处理中的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出一种膜吸附组件、可再生膜吸附反应器、液体处理装置及方法,以期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膜吸附组件,包括:
中心管,其上设有若干个用于排水的管孔;
套设在中心管上的膜吸附卷,所述膜吸附卷包括至少一层膜吸附层,膜吸附层由内到外依次包括过滤膜、导电阳极、绝缘隔网和导电阴极。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再生膜吸附反应器,包括:
膜吸附组件,所述膜吸附组件采用上述的膜吸附组件;
外壳,所述外壳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且所述膜吸附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其中,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膜吸附组件的膜吸附卷外侧空间连通,用于输送待处理的液体至所述膜吸附组件,所述出水口与所述膜吸附组件的中心管内部连通,用于收集过滤处理后的液体;以及
所述膜吸附组件的导电阳极、导电阴极分别与一电源或电源接头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液体深度处理方法,采用所述的膜吸附组件或所述的可再生膜吸附反应器对待处理液体进行处理。
作为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内含有所述的膜吸附组件或所述的可再生膜吸附反应器。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膜吸附组件、可再生膜吸附反应器、液体处理装置及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势之一:
(1)本发明实现了膜分离、吸附、电化学高级氧化的高效耦合,减少占地面积与维护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736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