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α-溶血素纳米孔检测铜离子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65826.0 | 申请日: | 2019-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3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郗冬梅;谢贝贝;刘丽萍;房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临沂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26 | 分类号: | G01N27/26 |
代理公司: | 青岛致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6 | 代理人: | 单虎 |
地址: | 276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铜离子 纳米孔 溶血素 检测 点击反应 工作曲线 探针 抗坏血酸钠 铜离子检测 建立信号 浓度样品 信号频率 单链DNA 两条DNA 灵敏度 底物 催化 组装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α‑溶血素纳米孔检测铜离子的方法,属于铜离子检测技术领域。上述方法包括:步骤1:α‑溶血素纳米孔的组装;步骤2:利用上述α‑溶血素纳米孔检测不同浓度铜离子样品,建立信号频率与铜离子浓度的工作曲线;步骤3:检测未知铜离子浓度样品中铜离子的信号频率,利用上述工作曲线计算铜离子浓度。本发明只涉及两个单链DNA底物探针,在铜离子和抗坏血酸钠存在的情况下,能够催化点击反应的发生,两条DNA探针通过点击反应成分叉DNA,利用纳米孔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离子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利用α-溶血素纳米孔检测铜离子的方法。
背景技术
铜元素是生物体内所必需的一种微量重金属元素和必需的营养素,在细胞中的含量仅次于锌和铁,在各种有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高铜摄入量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如胃和胃肠紊乱、肝肾损害、老年人认知功能丧失和威尔逊病等。随着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各种工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渗出液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体中铜含量越来越高。因此建立快速、简便的铜离子检测方法,在人体健康、环境监测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检测铜离子的方法主要有荧光光谱法、比色法、分光光度测定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循环伏安法、电感藕合等离子体一质谱法等方法。虽然这些方法是有效的,但它们普遍存在一些缺点,如使用有毒化学品、需要复杂的有机合成、灵敏度和选择性差等。近年来,铜(I)离子(Cu+)催化点击化学的发现为Cu2+的检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这种化学反应称为Cu+-催化叠氮-烷基1,3-偶极环加成(CuAAC),是指叠氮与炔基发生反应,生成环加成产物。点击反应具有连接效率高、选择性高、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在电化学、比色和荧光等传感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这些方法通常涉及纳米材料的制备及修饰、探针的精心设计或结合复杂的循环放大以达到理想的灵敏度。
近年来,纳米孔传感技术因其快速、低成本、无需标记等优点,在化学和生物等诸多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发展成为一种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单分子分析手段。由于单个待测物在纳米通道中的物理占位作用等,改变了通道的电阻,从而引发流经纳米通道的离子电流发生变化,形成阻断电流信号。离子流阻断程度和阻断时间等信号可反映待测物的序列、结构特征等信息,信号频率可反映待测物的浓度。将纳米孔技术应用于铜离子的检测,是一种新颖的、独具特色的金属离子分析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α-溶血素纳米孔检测铜离子的方法,该方法以纳米孔工作站为平台,能够简便、快速、灵敏地检测铜离子,无需标记和循环放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α-溶血素纳米孔检测铜离子的方法,包括:
步骤1:α-溶血素纳米孔的组装;
步骤2:利用上述α-溶血素纳米孔检测不同浓度铜离子样品,建立信号频率与铜离子浓度的工作曲线;
步骤3:检测未知铜离子浓度样品中铜离子的信号频率,利用上述工作曲线计算铜离子浓度。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具体为:
用貂毛笔在trans检测池的小孔内外两侧均匀涂抹磷脂溶液;将cis检测池和trans检测池组装后分别加入1M KCl电解质溶液,将一对Ag/AgCl电极浸入电解质溶液中,通过电流放大器探头向磷脂双分子层膜两端施加电压,使用提拉法在trans池的小孔处形成磷脂双分子层膜;在cis检测池中加入α-溶血素,当α-溶血素在磷脂双分子层膜上自组装形成一个稳定的纳米通道时,离子流将量子化阶跃;在+150mV电压条件下,单个纳米孔的稳定开孔电流为150±10pA。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具体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临沂大学,未经临沂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58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