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化合物、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62074.2 | 申请日: | 201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032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汪奎;张正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F5/02 | 分类号: | C07F5/02;C09K11/06;H01L51/54;H01L5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4 | 代理人: | 王刚;龚敏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化合物 显示 面板 以及 显示装置 | ||
本发明属于OLED技术领域并提供了一种具有式(I)所示结构的硼杂芘化合物,其中,L1和L2各自独立地选自苯基、萘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嗪基;R1和R2各自独立地选自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1‑C20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唑基及其衍生物基团、吖啶基及其衍生物基团、二芳胺基及其衍生物基团等芳香基或杂芳基。在本发明中,硼杂芘结构不仅作为电子受体基团,还用作连接基团。在本发明的化合物中,通过在硼杂芘的硼原子上接入大位阻的基团,避免了化合物分子的聚集,避免了共轭平面的直接堆积形成π聚集或激基缔合物,从而提高了发光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化合物以及包括该化合物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中,红光材料的研究、制备以及应用相对落后,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红光材料的HOMO能级与LUMO能级间的能极差(Eg)一般较小,导致其能级匹配困难,空穴与电子不能有效地在发光层复合发光;二是红光材料在高浓度或固体薄膜状态下,因其分于间间距变小,浓度淬灭现象严重,影响其发光性能。因此,红光材料的研究与制备成为了目前荧光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制作红色电致发光器件的主要方法包括掺杂型和非掺杂型两种类型。其中掺杂型红光材料主要有:DMC系列化合物、DPP、罗丹明B、TPBD、DCDDC等,而非掺杂型红光材料则相对更容易制备,且有助于解决红光材料中存在的多种缺陷。
下面列出了一类比较常见的DCM类红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DCM类化合物具有如下特点:(1)其荧光发射光谱随掺杂浓度的增大而发生红移;(2)DCM系列化合物存在明显的浓度猝灭效应,即器件的效率随掺杂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因此出现了一个矛盾:当染料的掺杂浓度太小时,客体发光材料不能够有效地猝灭Alq3的荧光,使得器件的对外发光颜色偏黄色,而当掺杂浓度较大时器件效率却由于浓度猝灭效应而降低。
在全色显示所需的红、绿、蓝三基色发光材料中,寻找达到实用化要求的红光染料是OLED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DCM类化合物能够发生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具有长波长的荧光发射,是一类很好的红色发光染料,已经在OLED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这一类发光染料仍存在一些缺点:(1)纯化分离困难,制备成本高;(2)发光波长不理想,发光颜色偏黄;(3)存在严重的浓度猝灭效应,只能作为客体发光材料实现红光发射;(4)吸收光谱同Alq3等主体材料的发光光谱重叠不好。
目前实现发光材料波长增大(红移)的方法是通过增大分子结构来增大共轭体系,从而实现发光材料波长的红移。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分子结构的增大,导致分子内平面性减弱,容易在高浓度或者固态薄膜状态下,产生聚集诱导荧光猝灭现象。因此,需要开发新的发光材料,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光材料波长红移后,发光材料分子的聚集诱导的荧光猝灭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化合物,所述化合物具有式(1)所示的结构:
其中,L1和L2各自独立地选自苯基、萘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嗪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20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化合物、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下一篇:硼杂环化合物、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