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金属污染场地快速分层修复工艺及修复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61571.0 | 申请日: | 201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00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宋贵民;曹磊;孙琴;仲崇军;杜丽阳;阿荣其其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淖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A01B7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喷灌 旋耕 矩形框架 修复 土壤含水率 重金属污染 表层土壤 地表覆膜 深层土壤 污染土壤 分层 轨槽 旋喷 长度方向设置 驱动传动机构 无二次污染 钝化反应 后续处理 机构转动 深层修复 土壤表层 修复工艺 修复区域 修复装置 钻芯取样 高稳定 高效能 含水率 贯穿 检测 侧壁 喷注 收膜 驱动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重金属污染场地快速分层修复方法,包括步骤:钻芯取样检测,确定修复区域;对待修复污染土壤进行深层土壤高压旋喷注液,对表层土壤进行第一次旋耕喷灌;第一次旋耕喷灌后对待修复污染土壤进行地表覆膜,地表覆膜后进行第二次旋耕喷灌;检测土壤含水率,整体的土壤含水率低于有利于钝化反应的范围时,收膜并再次进行旋耕喷灌使得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含水率保持在该范围内;以及深层修复装置,包括矩形框架,矩形框架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贯穿轨槽,贯穿轨槽中安装有若干个旋喷机构,矩形框架的侧壁上设置有驱动旋喷机构转动的驱动传动机构,实现了高效能、高稳定、易操作、无二次污染、无后续处理的土壤表层和深层同步修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重金属污染场地快速分层修复工艺及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源通过水体、大气等进入土壤等途径进入土壤,积累到一定程度且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导致土壤生态功能降低,土壤的正常功能遭受破坏,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生产量降低。且污染通过各种途径,对人体健康造成短期或长期影响。随着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环保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实施土壤修复和治理,已逐渐成为维护土壤正常功能,保护大气和地表生态环境、地下水和地表水生态安全,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从空间的角度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原位土壤修复指不移动受污染的土壤,直接在场地发生污染的位置对其进行原地修复或处理的土壤修复技术,具有投资低,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的特点。异位土壤修复指将受污染的土壤从场地发生污染的原来位置挖掘或抽提出来,搬运或转移到其他场所或位置进行治理修复的土壤修复技术。从使用的修复介质来分,可以分为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生物修复法和综合修复法,具体修复技术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原位土壤修复技术是土壤修复的研究热点,土壤污染原位修复技术主要有原位物理修复法、原位化学修复法和原位生物修复法。
土壤污染原位物理修复法主要包括土壤气相抽提技术、电动分离技术、改土法和热处理法等,土壤污染原位化学修复法主要包括原位土壤淋洗法、原位化学氧化法、原位化学还原法、原位化学固化/稳定化技术等。
土壤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法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法和植物修复法等。较为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土壤淋洗法和植物修复法等。土壤污染修复方法各有利弊,如物理法修复见效快但工程量巨大,成本代价极高,不适用于大面积污染;化学法修复成果易因外部因素变化反弹,修复失效或低效还易造成修复对象的二次污染;生物法不仅存在着周期长、见效慢的问题,同时,一般仅对某类重金属污染有效,面对广谱复合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存在技术局限性。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重金属污染场地快速分层修复工艺及修复装置,实现了更低的成本、效率更高、绿色环保、周期更短的重金属污染场地快速分层修复,同时是一种高效能、高稳定、易操作、无二次污染、无后续处理的修复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重金属污染场地快速分层修复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对选定的待修复污染土壤进行长度方向上的钻芯取样检测,确定修复区域;
步骤二、对待修复污染土壤进行深层土壤高压旋喷注液,对表层土壤进行第一次旋耕喷灌;
步骤三、第一次旋耕喷灌后对待修复污染土壤进行地表覆膜,地表覆膜后进行第二次旋耕喷灌;
步骤四、检测土壤含水率,整体的土壤含水率低于有利于钝化反应的范围时,收膜并再次进行旋耕喷灌使得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含水率保持在该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淖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淖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15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