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桩基础建筑物局部沉降的纠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52173.2 | 申请日: | 2019-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03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朱彦鹏;魏真红;杨校辉;杨奎斌;朱乔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5/00 | 分类号: | E02D35/00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曹向东 |
地址: | 73005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桩基础 建筑物 局部 沉降 纠偏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桩基础建筑物局部沉降的纠偏方法,包括:根据建筑物的沉降倾斜情况,对沉降量大的桩增加千斤顶承台作为加荷平台,以建筑物作为反力点,采用千斤顶分级逐步加载荷载,依靠建筑物自重压桩,使桩端位于持力层,满足后期使用承载力,同时千斤顶承台作为反力点,对由于湿陷引起沉降的建筑物实现抬升、纠偏的目的。本发明使沉降量和纠倾速率得到有效安全控制,既保障了在反压结束后桩的承载力满足安全使用的要求,又很好地解决了沉降量及纠倾速率不易控制、易导致二次不均匀沉降或复倾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顶升过程中造成上部结构二次损伤的问题。并且本发明所涉及施工工艺简便,符合力的传递原理,安全可靠,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纠偏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桩基础建筑物局部沉降的纠偏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西北湿陷性黄土地区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建筑结构设计、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而桩基础作为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层建筑的基础实体,因其设计选用范围广,能适应复杂地质条件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由于湿陷性黄土自身的特殊性加上建筑物给水、排水和防水方面的设计问题、施工问题等的影响导致桩周土体发生自重湿陷使得建筑物桩基承载力不足、地基基础过量沉降或不均匀沉降的事故时有发生,导致结构上部损坏、整体倾斜、影响正常使用,甚至丧失使用功能。由于高层建筑体量大、牵涉范围广,若发生倾斜,将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对发生湿陷沉降的桩基建筑物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纠偏加固设计措施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因为建筑物基础和地基处于一个彼此协调、相互影响的整体之中,所以当建筑物因桩基础发生湿陷而发生倾斜,对其进行倾斜分析和纠偏加固处理时,必须全面考虑上部结构、确保上部结构纠偏加固过程不会发生二次破坏。现行《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中关于建筑物整体纠倾的方法主要是迫降纠倾和顶升纠倾两大类以及这两种方式相结合的纠倾法。
其中,迫降纠倾法对于地基土的类型及建筑周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且沉降量及纠倾速率不易控制,易导致二次不均匀沉降或复倾;顶升纠倾法在纠倾过程中易对建筑上部结构造成二次损伤,而且由于高层建筑自重较大,不妥当的顶升反力会造成基础的加速沉降,导致基础的承载力发生变化,从而诱发二次沉降等危害。
因此,针对高层建筑的特点,开发出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础加固纠倾的新的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经济社会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桩基础建筑物局部沉降的纠偏方法,其通过分级逐步施加荷载的方式实现对建筑物偏低一侧的顶升,受力合理、安全可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述的桩基础建筑物局部沉降的纠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建筑物的沉降倾斜情况,确定参与建筑物顶升过程的原桩,并在每根确定的原桩靠近地梁的桩身上设置千斤顶承台以及相应的千斤顶;
对所述千斤顶施加荷载使其顶部紧抵所述地梁底部,然后断开所述原桩与所述地梁之间的连接,并在两者之间的缝隙内插入夯楔用薄板;
对所述千斤顶加载第一级荷载,实时监测建筑物的上升位移和所述原桩的下沉位移,并及时在所述原桩与所述地梁之间新形成的缝隙内插入夯楔用薄板;
待荷载和位移稳定之后,加载下一级荷载,重复上述监测和夯楔用薄板的操作,直至完成最终荷载的加载,使所述原桩底部被下压至持力层、所述建筑物较低一侧被顶升至合适位置并且保持稳定;
其中,所述最终荷载和所述原桩的最终沉降量根据建筑物的沉降倾斜现状和发展速率决定,每一级荷载为30~50k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理工大学,未经兰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521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