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评价储层酸化改造效果的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49440.0 | 申请日: | 2019-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8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韬;荆铁亚;张健;张国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E21B43/1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应室 酸化 清水储液罐 酸液储液罐 评价储层 抽液泵 废液筒 酸液 质量流量计 改造 废液阀门 清水阀门 废液 出口 测试分析 阀门设置 入口连接 物理性质 岩石样品 注液泵 阀门 地热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评价储层酸化改造效果的系统及方法,包括清水储液罐、第一清水阀门、反应室、酸液储液罐、第一酸液阀门、废液质量流量计、抽液泵、第一废液阀门和废液筒,其中,清水储液罐的出口与反应室连接;酸液储液罐的出口与反应室的入口连接;反应室的出口依次与废液质量流量计、抽液泵和废液筒连接;其中,第一清水阀门设置在清水储液罐和反应室之间;第一废液阀门设置在抽液泵和废液筒之间;第一酸液阀门设置在酸液储液罐和酸液注液泵之间;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实验室评价储层酸化改造效果的系统,为地热酸化改造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数据;能够利用实验室手段,对酸化改造前后的储层物理性质进行测试分析,且不会对岩石样品造成显著破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热储层改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评价储层酸化改造效果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地热资源是一种储量大、效率高、稳定性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对于节能减排、应对全球变暖、治理雾霾具有重大意义。在不具备直接地热开发条件的地区,往往需要通过压裂、酸化等技术手段,预先对地热储层进行改造,以提升地热采灌效率,获取更优质的地热资源。然而,由于实际开发过程中,地下热储往往难以直接观测,若需分析储层改造情况则需投入大量勘探成本。因此,有必要形成一套方便、快捷地测量改造前后岩石物理特性的系统,以期可相对精确地评价地热储层酸化改造效果。
目前尚未形成可直接评价储层酸化改造效果的实验系统,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分别测试经酸化改造前后的岩石样品渗透率,从而间接描述储层酸化改造效果。然而,渗透率测量过程往往会造成样品破坏,使得酸化改造前后的数据不具备可对比性。另外,由于酸化过程与渗透率测试过程不在同一实验系统内进行,样品的搬运会造成岩石破裂进一步加剧,影响后期的正常测试。可见,目前的实验测试手段并不利于储层酸化改造效果的精确评价。利用数值模拟手段也可对储层酸化改造效果进行预测,但数值模拟参数设置受人为影响较大,且实际酸化改造过程与流体-化学-力学理论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往往差距较大。
由于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尚未形成合适的实验室系统对实际酸化改造过程进行有效模拟,更不用说对储层酸化改造效果的合理评价。尽管少数学者已提出实验模拟系统的初步设想,但尚未形成实际的模拟系统,也未详细描述具体的系统组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的一种评价储层酸化改造效果的系统及方法,解决了现有的储层酸化改造效果尚未形成合适的实验室系统对其进行有效模拟,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分别测试经酸化改造前后的岩石样品渗透率,从而间接描述储层酸化改造效果,导致其结果不准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评价储层酸化改造效果的系统,包括清水储液罐、第一清水阀门、反应室、酸液储液罐、第一酸液阀门、废液质量流量计、抽液泵、第一废液阀门和废液筒,其中,清水储液罐的出口与反应室连接;酸液储液罐的出口与反应室的入口连接;
反应室的出口依次与废液质量流量计、抽液泵和废液筒连接;
其中,第一清水阀门设置在清水储液罐和反应室之间;
第一废液阀门设置在抽液泵和废液筒之间;
第一酸液阀门设置在酸液储液罐和酸液注液泵之间。
优选地,第一清水阀门和反应室之间依次设置有清水注液泵和清水质量流量计。
优选地,第一清水阀门和清水注液泵之间设置有缓冲室,缓冲室和清水注液泵之间设置有第二清水阀门。
优选地,清水储液罐和反应室之间通过三接导管连接,三接导管的第三接口连接有清水废液筒;三接导管和反应室之间设置有第三清水阀门。
优选地,清水废液筒和三接导管之间设置有第四清水阀门,第四清水阀门和清水废液筒之间通过有清水排液管连接,其中,清水排液管的一端伸入至清水废液筒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94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