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组分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45219.8 | 申请日: | 2019-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79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缪国华;张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绍兴喜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8/06 | 分类号: | D01F8/06;D01F8/14;D01F8/12;D01F1/04;D01D5/3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俞润体 |
地址: | 312025 浙江省绍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双组分复合纤维 着色材料 纤维 双组份复合纺丝 差别化纤维 功能材料 损害健康 皮层 有效地 芯层 沾色 变色 着色 迁移 污染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差别化纤维,为解决目前传统着色方法存在着色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从纤维中脱落、迁移,从而造成沾色、变色、污染、损害健康等情况,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双组分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由皮层与含有功能材料的芯层经双组份复合纺丝制得。有效地解决了有色纤维在使用过程中着色材料脱落掉色的问题,并且制备方法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差别化纤维,具体涉及一种双组分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纤维的着色方式有多种多样。从加工方式上看,有原液着色和染色两种方式。原液着色是将着色材料在纺丝过程中加入,将着色材料均匀分布在整个基体中。染色则是在后道中将着色材料通过特殊工艺加到纤维上,不同的染料和纤维有不同的着色工艺。比如分散染料是利用纤维的空隙进入;活性染料是与纤维素纤维上的羟基反生反应;酸性染料则是与羊毛、尼龙上的氨基进行离子键结合。上述这些着色方式,无论是原液着色,还是后道着色,都难免会出现着色物质在使用过程中从纤维中脱落、迁移,从而造成沾色、变色、污染、损害健康等情况。
发明内容
为解决目前传统着色方法存在着色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从纤维中脱落、迁移,从而造成沾色、变色、污染、损害健康等情况,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双组分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有色纤维在使用过程中着色材料脱落掉色的问题,并且制备方法简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双组分复合纤维截面为皮芯结构,由皮层与含有功能材料的芯层经双组份复合纺丝制得。
所述的皮层与芯层的质量比为15-30:70-85。着色材料存在于芯层,皮层质量占比不能太高,否则颜色无法透过皮层,不利于芯层显色。
所述的芯层由功能材料与芯层材料混合制成。所述的功能材料包括着色材料,还包括消光粉体、磁性粉体。
功能材料只加入芯层,皮层不加着色材料,起封闭包裹作用,防止着色物质外逸。所述的一种双组分复合纤维,着色材料局限于芯层,没有发生迁移,皮层不含着色物质。该有色复合纤维可以有效防止着色物质在使用过程中外逸,从而提高有色纤维的色牢度和使用安全。
芯层材料包括聚酯、改性聚酯、聚丙烯、改性聚丙烯、聚酰胺、改性聚酰胺、聚乙烯、改性聚乙烯。
所述的着色材料,包括无机颜料和有机染料。由于有机染料分子容易迁移、溶解,加入到纤维中更加容易外逸,作为优选,着色材料选自无机颜料。
皮层包括聚酯、改性聚酯、聚丙烯、改性聚丙烯、聚酰胺、改性聚酰胺、聚乙烯、改性聚乙烯,且着色物质为零。
制备过程中,如若皮层含有少量消光粉体,虽然也能显色,但颜色会变得暗淡。作为优选,所述的皮层材料为有光透明材料,其中消光粉含量为零。这样更加有利于颜色透过皮层。
制备过程中,如若皮层和芯层采用相容材料,虽然在纺丝过程中,着色物质可能发生迁移,但对提高纤维的色牢度,也是有极大改善的,作为优选,所述的皮层材料与芯层材料是互不相容的,这样有利于防止纺丝过程中丝条凝固前,着色材料从芯层迁移到皮层。
一种双组分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
(1)将着色物质与芯层材料混合制成芯层;
(2)将芯层与皮层采用皮芯型双组分复合纺丝技术制备得到双组分复合纤维。
具体是将皮层和芯层通过螺杆熔融,再通过计量泵将两种不同化学组成的纺丝熔体,输送至纺丝组件,同时通过一个能制备皮芯结构的分配系统和喷丝板,在进入喷丝孔之前,两种成分彼此分离,互不混合,在进入喷丝孔的瞬间,两种熔体接触并喷出,而后凝固粘合成一根具有皮芯结构的丝条。
在纺丝过程中,通过控制芯层和皮层的纺丝温度,调节熔体粘度,及熔体从喷丝孔喷出后,调节冷却风温度、湿度、风速等,有利于防止着色材料从芯层迁移至皮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绍兴喜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绍兴喜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52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