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群智能建筑仿真模型仿真运行实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41459.0 | 申请日: | 2019-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46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杨启亮;邢建春;赵硕;谢立强;王世强;王荣浩;孙晓波;陈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吴茂杰 |
地址: | 21000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仿真模型 智能建筑 仿真运行 规律执行 模型数学 初始化 运算 种群 仿真模型参数 智能建筑模型 参数数据 动态管理 读写指令 回调接口 模型参数 模型仿真 模型数据 数据交换 数学规律 线程运行 运算执行 线程池 读写 回调 线程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群智能建筑仿真模型仿真运行实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0)模型仿真线程运行:启动群智能建筑仿真模型,运用线程池动态管理技术,使每一个仿真模型独立地运行在一个线程中;(20)初始化:对群智能建筑仿真模型参数、状态进行初始化;(30)模型数学规律执行:执行运算各模型内部的数学规律公式;(40)参数回调:当模型需要其他模型参数参与运算时,通过回调接口获得参数数据;(50)参数读写:判断是否有对模型数据的读写指令,并执行相应操作,而后转至转至(30)模型数学规律执行步骤。本发明的群智能建筑仿真模型仿真运行实现方法,实现对群智能建筑模型的运算执行和数据交换。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建筑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群智能建筑仿真模型仿真运行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群智能建筑系统基于建筑空间分布,将整个建筑及其机电系统看作由建筑空间单元和大型机电设备连接而成的的无中心网。群智能建筑系统呈网络结构,每个建筑空间单元和机电设备各自对应一个CPN(Computing Process Node),其中包含标准信息集,集成和管理建筑空间单元内部和大型机电设备自身的各类信息,可以标准化生产、大量复制拓展;CPN之间依据建筑空间的拓扑关系即插即用地连接组成一个网络,相互连接的CPN之间基于网络通信进行并行计算,整体构成一种无中心的计算平台。群智能建筑系统具有底层信息高效共享、自识别、自组织、自协调、易操作、易改造、易扩展等特点,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集中式建筑控制系统面临的困难,满足了现代智能建筑的新需要。
群智能建筑CPN中运行着群智能建筑应用程序,以实现对建筑内智能设备的管理和控制,为了使群智能建筑应用程序在开发完成后得到可靠性、稳定性验证,进而更好地改进完善群智能建筑应用程序,提供一个仿真平台运行群智能建筑应用程序即是一个重要手段。在仿真运行过程中,应用程序的作用对象不再是现实世界中的建筑,而是仿真平台中的虚拟建筑设备、建筑环境等,这些虚拟建筑设备和环境能够刻画描述建筑内部各类设备和物理环境的运行参数和变化特性,通过仿真平台完整地模拟出应用程序在智能建筑中的真实运行情况。
在深入分析典型建筑物理过程和设备运行机理基础上,基于传递函数数学模型,建立建筑空间单元及典型机电设备(风机、水泵、制冷机组、冷却塔、风机盘管等)对象仿真模型。每一个群智能建筑仿真模型代表一个群智能建筑智能设备或建筑物理场等,用于刻画各类机电设备和建筑空间的运行方式和状态,例如冷机、水泵、冷却塔、空调箱以及空气流动、水管网流量和压力、热量交换等物理参数场等等,涵盖群智能建筑相关所有空间单元、机电设备和物理环境。
仿真模型在仿真平台中的运行实现是仿真测试的基础,实际的群智能建筑中各类设备同时运行,不同的设备和物理场也存在着繁多的关联关系,面对各类不同的群智能建筑仿真模型和复杂的模型调度需求,目前尚无一种仿真模型运行实现方法,支撑仿真模型的运算执行和数据交换。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缺少一种仿真模型运行实现方法,支撑群智能建筑仿真模型并行运行和数据交换,模拟真实群智能建筑不同群智能建筑设备同时运行和设备及物理场的数据关联,实现仿真模型的运算执行和数据交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群智能建筑仿真模型仿真运行实现方法,实现对群智能建筑模型的运算执行和数据交换。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群智能建筑仿真模型仿真运行实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0)模型仿真线程运行:启动群智能建筑仿真模型,运用线程池动态管理技术,使每一个仿真模型独立地运行在一个线程中;
(20)初始化:对群智能建筑仿真模型参数、状态进行初始化;
(30)模型数学规律执行:执行运算各模型内部的数学规律公式;
(40)参数回调:当模型需要其他模型参数参与运算时,通过回调接口获得参数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14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