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合动力车辆排放后处理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40761.4 | 申请日: | 2019-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66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钟祥麟;高继东;刘双喜;郑雪龙;李振国;任晓宁;李凯祥;邵元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9/00 | 分类号: | F01N9/00;F01N11/00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杨慧玲 |
地址: | 3003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动力 车辆 排放 处理 系统 温度 控制 方法 | ||
1.一种混合动力车辆排放后处理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发动机的排气管上的排放后处理系统,排放后处理系统的入口处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入口温度,排放后处理系统的出口处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出口温度,排放后处理系统的下游的排气管内设有压力传感器,排放后处理系统的下游的排气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排放后处理系统的两端设有加热循环管路,与排放后处理装置并联,加热循环管路内部设有电加热器和耐高温循环气泵,且电加热器布置在耐高温循环气泵的出口附近,加热循环管路在靠近发动机的一侧上设有第二电磁阀;排放后处理系统的下游还设有泄压管路,泄压管路进出口开设在第一电磁阀的两端,在进口端一侧设有泄压阀;还包括监测及控制模块,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压力传感器、电加热器、耐高温循环气泵传输线均与监测及控制模块相连;
具体控制过程如下:
(1)整车控制器判断发动机是否处于停机状态,若发动机处于工作状态,排放后处理系统的加热方式是尾气加热;
(2)发动机处于停机状态,监测及控制模块监测动力电池电量,若低于预设值,则起动发动机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此时则需要通过排气对排放后处理系统进行加热;
(3)若动力电池电量不低于预设值,监测及控制模块则需要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监测排放后处理系统的入口温度T1和出口温度T2,并通过公式(T1+T2)/2计算得到排放后处理系统的实际平均温度,并将其与排放后处理系统正常工作温度对比,若未达到工作温度,则需要启动温度控制装置对排放后处理系统进行加热,直至加热至工作温度;
(4)当排放后处理系统达到工作温度后,若发动机起动,加热过程停止,后处理系统温度由发动机尾气加热保持,在此过程中,监测及控制模块通过压力传感器监测排气管的压力信号判断是否存在故障;
(5)若发动机依旧未启动,则需要判断发动机停机时间t,设定判断时间t1,t2,t2t1,若发动机停机超过时间t2仍未起动,终止电加热;
(6)若发动机停机超过时间t1,但未超过t2,则通过监测控制模块使电加热功率减小、耐高温循环泵流量降低,从而使排放后处理系统的实际平均温度降低至设置的维持温度,此温度范围依据排放后处理系统热力学仿真模型设置,同时该温度范围通过监测及控制模块的PID控制在短时间内将排放后处理系统加热至工作温度;
(7)若未超过时间t1,仍按温度维持的方法继续电加热保持后处理系统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车辆排放后处理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监测及控制模块发出加热控制指令后,第一电磁阀关闭,第二电磁阀开启,加热循环管路、排气管和排放后处理系统三者构成一密闭回路,随后耐高温循环气泵开始工作,电加热器通电准备加热,监测及控制模块计算此时排放后处理系统的工作温度与实际平均温度差值,判断差值是否超过设定临界值,
若超过,监测及控制模块通过PID控制令电加热器以较大功率、耐高温循环泵以较大流量对排放后处理系统进行快速加热;
若温度差值小于临界值,监测及控制模块通过PID控制在保证加热时间的条件下,令电加热器和耐高温循环泵工作在最佳状态下使排放后处理系统升温;
加热时,判断在规定时间内是否将排放后处理系统加热至工作温度,若在规定时间内排放后处理系统未达到预期工作温度,则说明温度控制装置发生故障,需要向整车诊断系统(OBD)报送诊断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车辆排放后处理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发动机起动后,在运行过程中压力传感器监测排气管内压力状态,将此信号传输给监测及控制模块,整车控制器的诊断系统(OBD)与监测及控制模块进行交互,实时判断实际压力值是否超过设定限值,根据限值设定,可以判断加热循环系统是否存在机械故障,若达到危险限值,需根据压力检测值的情况判定是否需要立刻停机检修还是开启跛行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076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