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变形防沉降的道路宽边井圈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32110.0 | 申请日: | 2019-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428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吴加林;王鲸;张小飞;吴怀睿;张松;王行强;孙建华;徐龙;李望舒;马国华;吴小进;张佳音;王为忠;王植标;邢楠楠;印军;颛孙硕恩;吴勇林;孙晋;丁伟明;武邵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加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昆山交通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14 | 分类号: | E02D29/14;E02D1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井圈 结构主体 道路井 筒体 间隙密封圈 注浆孔道 防沉降 抗变形 可用 宽边 铺面 病害 有压渗流 加劲肋 流动区 排气孔 注浆孔 沉降 盖体 隔肋 载板 注浆 井口 预防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防沉降抗变形的道路宽边井圈结构及其实施方法,包括井圈结构主体1、注浆孔道9、井周加固铺面10、井圈筒体底部间隙密封圈12及相应实施方法等。本发明提出的井圈结构主体1包括盖体2、井圈筒体3、井周传载板4、气‑液流动区隔肋5、加劲肋6、注浆孔7和排气孔8等。通过井圈结构主体1、注浆孔道9和井圈筒体底部间隙密封圈12能够实现向井周道路铺面的有压渗流注浆作业,形成井周加固铺面10。本发明能够解决或预防道路井井口(圈)和井周发生沉降、沉陷和倾斜等病害。本发明经济可行,其不仅可用于新建道路井,也可用于已有道路井的病害处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抗变形防沉降的道路宽边井圈结构及其实施方法。
背景技术
道路工程检查井及周边普遍存在路面变形、下沉、破损、开裂等病害。此类病害降低道路平整度、影响路用性能,不仅破坏道路的美观性,还会导致道路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大幅下降。
现有的道路检查井井圈结构和相关技术还不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采用混凝土基座的传统窄边检查井结构刚度大,整体沉降量小,其几乎不与周边道路材料发生协同沉降和变形,极易导致井周沉降变形差异和随之而来的井盖支座松动、井周路面开裂破碎等病害。尝试在井周以大范围高刚度材料或板材替换低刚度铺面的技术不仅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且在材料替换区或承载板延伸区周边仍存在由于铺面材料刚度突变而导致发生相应病害的风险。
此外,现阶段常见的技术方法还包括:将井圈结构延伸至井周铺筑层内部或表面,增大井圈与铺筑结构的协同变形,使作用于井周的车辆荷载首先通过井圈更均匀地传递至井周道路面层结构、井周底部基层或卸载板上。但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检查井边界造成的井孔孔口周边道路铺筑材料的压实度不足和道路路表铺筑层采用的沥青混合料等颗粒材料对井圈筒体侧面间隙的填塞效果较差等情况客观存在,常导致井周道路面层的空隙率和井圈侧壁与道路结构层的间隙大幅超出合理范围。这类问题很难简单地通过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的方法消除,且会产生严重后果。其不仅导致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井圈周边路表铺筑材料的压密变形和流动变形会远大于道路其他部位,且会进一步使井圈在横纵向缺乏有效约束,从而发生显著的沉降或倾斜。因此在道路开放早期,沉降、沉陷、倾斜和相应的次生病害仍是采用此类技术的井圈及周边铺面结构的高发病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的一种抗变形防沉降的道路宽边井圈结构及其实施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抗变形防沉降的道路宽边井圈结构,所述道路宽边井圈结构位于道路面层14上部,其顶面与道路面层14表面齐平,道路面层14下方依次是井圈底部基层或卸载板15和道路其他结构层16, 道路宽边井圈结构包括井圈结构主体1、注浆孔道9、井周加固铺面10和井圈筒体底部间隙密封圈12,其中:
所述的井圈结构主体1由盖体2、井圈筒体3、井周传载板4、气-液流动区隔肋5和加劲肋6组成,所述盖体2为分离式或与井圈筒体3或井周传载板4铰联;所述井周传载板4为环形板,布置于井圈筒体3顶,且位于道路面层14上部,其内周或近内周处与井圈筒体3连接,顶面与道路面层14表面齐平;井周传载板4底布置有气-液流动区隔肋5和加劲肋6;井周传载板4上设有穿透该井周传载板4的注浆孔7和排气孔8;
井周加固铺面10是通过有压渗透注浆作业的方法形成,其位于井圈结构主体1周围,分布深度范围为路表至道路面层14内、井圈底部基层或卸载板15顶或道路其他结构层16顶;
注浆孔道9用于控制注浆深度和浆液水平扩散范围;所述注浆孔道9是在注浆孔7的位置,向井周路面铺筑层内部开出的孔道;所述注浆孔道9最深不超过井圈底部基层或卸载板15顶面;
井圈筒体3底部与道路面层14侧壁或井圈底部基层或卸载板15侧壁之间设置井圈筒体底部间隙密封圈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加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昆山交通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加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昆山交通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321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市政下水道井盖提取器
- 下一篇:防渗膜的铺设装置及铺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