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变形防沉降的道路宽边井圈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32110.0 | 申请日: | 2019-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428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吴加林;王鲸;张小飞;吴怀睿;张松;王行强;孙建华;徐龙;李望舒;马国华;吴小进;张佳音;王为忠;王植标;邢楠楠;印军;颛孙硕恩;吴勇林;孙晋;丁伟明;武邵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加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昆山交通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14 | 分类号: | E02D29/14;E02D1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井圈 结构主体 道路井 筒体 间隙密封圈 注浆孔道 防沉降 抗变形 可用 宽边 铺面 病害 有压渗流 加劲肋 流动区 排气孔 注浆孔 沉降 盖体 隔肋 载板 注浆 井口 预防 | ||
1.一种抗变形防沉降的道路宽边井圈结构,所述道路宽边井圈结构位于道路面层(14)上部,其顶面与道路面层(14)表面齐平,道路面层(14)下方依次是井圈底部基层或卸载板(15)和道路其他结构层(16), 道路宽边井圈结构包括井圈结构主体(1)、注浆孔道(9)、井周加固铺面(10)和井圈筒体底部间隙密封圈(12),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井圈结构主体(1)由盖体(2)、井圈筒体(3)、井周传载板(4)、气-液流动区隔肋(5)和加劲肋(6)组成,所述盖体(2)为分离式或与井圈筒体(3)或井周传载板(4)铰联;所述井周传载板(4)为环形板,布置于井圈筒体(3)顶,且位于道路面层(14)上部,其内周或近内周处与井圈筒体(3)连接,顶面与道路面层(14)表面齐平;井周传载板(4)底布置有气-液流动区隔肋(5)和加劲肋(6);井周传载板(4)上设有穿透该井周传载板(4)的注浆孔(7)和排气孔(8);
井周加固铺面(10)是通过有压渗透注浆作业的方法形成,其位于井圈结构主体(1)周围,分布深度范围为路表至道路面层(14)内、井圈底部基层或卸载板(15)顶或道路其他结构层(16)顶;
注浆孔道(9)用于控制注浆深度和浆液水平扩散范围;所述注浆孔道(9)是在注浆孔(7)的位置,向井周路面铺筑层内部开出的孔道;所述注浆孔道(9)最深不超过井圈底部基层或卸载板(15)顶面;
井圈筒体(3)底部与道路面层(14)侧壁或井圈底部基层或卸载板(15)侧壁之间设置井圈筒体底部间隙密封圈(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变形防沉降的道路宽边井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孔(7)用于注入浆液,相邻注浆孔(7)与井周传载板(4)形心的平面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变形防沉降的道路宽边井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流动区隔肋(5)控制浆液流动路径与范围,并兼具增强井周传载板(4)刚度的效果,当气-液流动区隔肋(5)数量不为0时,其与井周传载板(4)采用一体成型或焊接方式连接;所述气-液流动区隔肋(5)向铺面材料插入深度0.5~10.0cm;当所述气-液流动区隔肋(5)数量超过1时,相邻的气-液流动区隔肋(5)的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变形防沉降的道路宽边井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劲肋(6)用于增强井周传载板(4)刚度,加劲肋(6)上设置气-液流动孔或槽口(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变形防沉降的道路宽边井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圈筒体底部间隙密封圈(12)用于防止浆液流失;所述井圈筒体底部间隙密封圈(12)的材料为密封材料或弹性密封圈;所述的密封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水泥砂浆、乳化沥青、沥青、聚合物或土工织物中任一种;所述弹性密封圈包括但不限于橡胶、树脂、聚氨酯或塑料等材质的密封圈中任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变形防沉降的道路宽边井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圈筒体(3)的高度至少为4cm,且不超过60cm;所述井周传载板(4)外边界为圆形或多边形,内边界为圆形或多边形;所述气-液流动区隔肋(5)设置数量为0-24道;所述加劲肋(6)的设置数量为0-24道。
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变形防沉降的道路宽边井圈结构的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安装井圈结构主体(1),将井圈结构主体(1)安装至道路面层(14)预留的井口处;
(2)、填塞密封井圈筒体(3)底部外侧与路面铺筑层之间的间隙,具体为:采用密封材料或弹性密封圈填塞密封井圈筒体(3)底部与井周道路面层(14)、井圈底部基层或卸载板(15)或道路其他结构层(16)的侧面的间隙;
(3)、注浆孔道(9)的引孔,在注浆孔(7)位置向道路面层(14)内引注浆孔道(9),引孔深度为至道路面层(14)内部或至井圈底部基层或卸载板(15)顶面,引孔后用压力水或压缩空气清理孔周及孔内部;
(4)、井周注浆作业包括井周注浆和养护;单个注浆孔(7)的注浆作业包括1~4次井周注浆和养护的循环;井周注浆,是利用注浆孔(7),依次对单个或数个注浆孔(7)注入浆液,使浆液通过有压渗流进入井周道路面层(14)内部、道路面层(14)与井圈筒体(3)侧壁的间隙或井圈底部基层或卸载板(15)与井圈筒体(3)侧壁的间隙;浆液流入注浆孔(7)的压力为0.01MPa~1.00MPa;所述浆液为水泥浆、乳化沥青浆液、高聚物浆液、以上浆液的改性物、以上浆液的混合物或改性混合物中任一种;所述养护的持续时间为0.5~24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加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昆山交通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加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昆山交通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3211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市政下水道井盖提取器
- 下一篇:防渗膜的铺设装置及铺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