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改进VGG-16模型的英文笔迹鉴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30404.X | 申请日: | 2019-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96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何凯;马红悦;冯旭;刘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V40/30 | 分类号: | G06V40/30;G06V30/19;G06V10/764;G06V10/82;G06K9/62;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李林娟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改进 vgg 16 模型 英文 笔迹 鉴别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改进VGG‑16模型的英文笔迹鉴别方法,包括:收集来自不同人不同笔迹的英文文档数据集;将获得的手写英文笔迹文档,经过单词分割,获取英文单词构成的数据集,基于数据集构造训练样本集及测试样本集;获取改进后的VGG‑16模型,用于构造卷积神经网络,该模型包括:2个传统卷积层,3个复合卷积层,5个池化层和3个全连接层;输入训练样本集,提取字符特征,进行分类训练;利用训练后的神经网络自动鉴别英文笔迹。本发明可以高效地实现英文笔迹的鉴别,识别准确率可达到100%。算法对光照变化、简单几何形变,以及附加噪声都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可用于手写体英文笔迹鉴定的相关领域;算法经过扩展后,也可用于其它文字手写体的笔迹鉴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视觉领域和模式识别相关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改进VGG-16模型的英文笔迹鉴别方法,可对手写英文进行鉴别,经扩展后可用于其它手写笔迹的鉴别。
背景技术
笔迹鉴别是通过对待测文本和样本笔迹的相似度进行比较,来判定笔迹是否相同的一种检验技术,其在司法鉴定、法庭科学,以及金融领域合同确认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当前笔记鉴别可分为:在线笔迹鉴别和离线笔迹鉴别2大方向;其中,离线笔迹鉴别又可分为:基于局部特征和全局特征2大类。基于局部特征方法是对笔迹材料的局部结构、轮廓、几何特征等进行特征描述,并通过编码方式将局部特征编码为全局特征;而基于全局特征方法则是直接对原始的笔迹材料进行全局特征提取,再将提取的特征作为鉴定依据。
早期的研究者通过构造有效的手工特征方法对笔画质量、字符的倾斜程度、单词连笔程度,以及字母整体结构等信息进行建模,以提取相关笔迹的纹理特征,效率低,准确度差。近年来,随着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其自主学习的优势提取相关特征,可以大大提高笔迹鉴别的准确率。
英文笔迹鉴别的难点在于:英文字符属于一种外文笔迹,具有笔画简单,结构单一,书写难度小,书写多样化程度高等特点;同时这类笔迹鉴定理论不够完善、理论依据不足,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缺乏实用性。目前,英文笔迹鉴别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英文笔迹数据集的选取方式及采集;
2)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更高效的方法来解决英文笔迹鉴别问题;
3)如何将英文笔迹鉴定和神经网络结合起来,使鉴定效果达到最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改进VGG-16模型的英文笔迹鉴别方法,本发明利用采集的英文手写体数据集,通过将英文文档分割成单个单词,再基于改进的VGG-16模型构建卷积神经网络来实现手写英文笔迹的自动鉴别,以达到实用化的要求,详见下文描述:
一种基于改进VGG-16模型的英文笔迹鉴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收集来自不同人不同笔迹的英文文档数据集;
将获得的手写英文笔迹文档,经过单词分割,获取英文单词构成的数据集,基于数据集构造训练样本集及测试样本集;
获取改进后的VGG-16模型,用于构造卷积神经网络,该模型包括:2个传统卷积层,3个复合卷积层,5个池化层和3个全连接层;
输入训练样本集,提取字符特征,进行分类训练;利用训练后的神经网络自动鉴别英文笔迹。
其中,所述方法在开源人工智能系统框架matconvnet下,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按序连接,网络输入层经过复合卷积层、池化层和全连接层的共同作用,最终得到局部特征的一系列向量,输入到最后一层的分类器中进行分类鉴别。
进一步地,所述收集来自不同人不同笔迹的英文文档数据集具体为:
每人手写一张英文笔迹,包括240个单词,选取200个单词为训练数据集,随机选取20个单词作为测试数据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304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