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水解可聚合单活性中心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16607.3 | 申请日: | 2019-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54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孙义文;翟光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20/54 | 分类号: | C08F220/54;C08F220/56;C08F4/40;C08F2/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6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甲基丙烯酰胺聚合物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二甲基丙烯酰胺 单活性中心 可聚合 耐水解 工业化应用 四价铈离子 丙烯酰胺 操作工艺 充分混合 高分子量 硝酸溶液 硝酸铈铵 氧化丙烯 自由基 酰胺 聚合 简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水解可聚合单活性中心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该体系通过使用四价铈离子氧化丙烯酰胺产生自由基,从而引发N,N‑二甲基丙烯酰胺聚合。这个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加入适量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并充分混合,再加入适量硝酸铈铵的硝酸溶液,60℃下反应1.2‑7.5 h即得到N,N‑二甲基丙烯酰胺聚合物。所得N,N‑二甲基丙烯酰胺聚合物的分子量从约80万到约1500万。使用本发明较易制得高分子量的N,N‑二甲基丙烯酰胺聚合物,且操作工艺简易,所使用原料皆为易得廉价的市售品,环境污染较小。因此具有广阔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备有机高分子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在水相中以四价铈离子氧化丙烯酰胺生成自由基,引发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m)共聚、得到高分子量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PDMAAm)的方法。
背景技术
自由基聚合中,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通过内层电子转移形成自由基活性种,从而引发乙烯基单体的聚合。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的典型氧化剂有过氧化物、二芳酮、高氧化态过渡金属和超常价态过渡金属。过氧化物能形成具有引发能力的自由基,而高氧化态过渡金属盐类(如CuII等)和超常价态过渡金属盐类(如CuIII等)自身均不能形成自由基。(吴蓉,宋瑾,翟光群,等.可聚合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J].高分子通报,2011(5):39-50.)典型还原剂有过渡金属单质及其低氧化态盐(如Cu0或CuI等)、部分非金属低氧化态物质(如亚硫酸盐、硫代硫酸盐)和肼/胺类等。过渡金属单质及其低氧化态盐自身不能形成具有引发能力的自由基,而其余两类还原剂均可形成有引发能力的自由基。因此,过氧化物与胺类构成典型的双活性中心引发体系,即过氧与胺类分别形成一个自由基,各自引发单体聚合,从而形成具有不同末端的聚合物链。而高氧化态过渡金属盐与胺类可构成单活性中心引发体系,即只形成胺自由基,因此所有聚合物链均含有胺类末端基团。
若单体中既含有可作还原剂的脂肪叔胺又含有可聚合的双键,即单体既参与引发又参与聚合,则可形成可聚合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无机过氧化物与丙烯酰胺或甲基丙烯酰胺的N-取代衍生物所组成的氧化-还原体系就是可聚合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采用该体系可制备相对分子质量达107数量级的聚丙烯酰胺。这是由于此类引发剂具有引发和参与聚合的双重功能,使聚合物的分子链支链化,从而得当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丙烯酰胺。而一般的叔胺引发聚合仅可获得相对分子质量106数量级的产物(司堃,郭新秋,丘坤元.过硫酸胺与N-[(3-二甲氨基)丙基]丙烯酰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1995(04):508-5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166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