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鼻胃管双固定防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10800.6 | 申请日: | 2019-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15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庞永慧;茅乃权;任志玲;孙月;韦巧玲;韦瑜群;邓玉燕;陈菲菲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02 | 分类号: | A61M2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002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鼻胃管双 固定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鼻胃管双固定防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所述装置鼻部于额部均有固定和防压装置,鼻部用棉绳固定鼻胃管,胶布贴于鼻部防压同时用另一胶布固定棉绳,额部用胶布方法,运用另一胶布固定绳结。本发明材料易取,操作简便,固定牢靠适用于不同人群的脸型,预防鼻胃管发生滑脱,以及固定装置相关的皮肤损伤,减少患者的痛苦以及经济负担,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医疗和护理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因病情所致,需要长期应用经鼻胃管进食的患者的鼻胃管,具体涉及为一种鼻胃管双固定防压装置。
背景技术
留置鼻胃管是针对饮食不能自理的患者最重要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进食饮水,并持续提供其生理活动所需的能力及营养,起重要作用。
目前,鼻胃管的固定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棉绳固定以及胶布固定两种。棉绳固定主要为,利用棉绳捆绑鼻胃管,并将棉绳固定于患者耳后或枕后部位。胶布拱顶主要为,通过利用胶布粘性作用,将鼻胃管固定贴于患者的鼻部或颊部。两种方法应用广泛,但因留置鼻胃管的对象大多为意识不清,病情较重,以及存在营养不均的患者,导致患者皮肤较正常人脆弱,极其容易以躁动不安出现管道滑脱,因长期固定而出现压疮,以及皮肤分泌油脂而导致胶布经常脱落等情况发生,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效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以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为解决现有鼻胃管固定方式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双重固定同时兼具预防鼻胃管相关压疮发生的双固定防压装置。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鼻胃管双固定防压装置,装置材料包括棉绳和胶布,所述装置结构包括鼻胃管;鼻部防压胶布、固定绳结和鼻部固定胶布;额部防压胶布、固定绳结和固定胶布。
其中所述鼻部固定绳结,由棉绳以打结方式于鼻尖部固定鼻部固定鼻胃管;鼻部防压胶布上部贴于鼻部,下部于鼻部固定绳结下方固定鼻胃管。
下面对以上发明装置做进一步阐述
优选的,两个绳结与皮肤之间均有胶布隔断。
优选的,所述装置中两个固定绳结均贴有胶布二次固定。
优选的,所述装置中的固定胶布面积小于防压胶布,避免皮肤过多接触胶布。
优选的,所述装置固定位置与面部正中位置。
本发明的效果:
通过鼻部防压胶布、鼻部固定绳结、鼻部固定胶布、额部防压胶布、额部固定绳结和额部固定胶布的相互配合下,能够牢固固定鼻胃管并且避免固定装置直接与皮肤接触,双重固定并且防止装置压迫皮肤。装置固定于患者面部正中,便于观察装置及皮肤情况。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简易,可以方便快捷的固定和观察,适用于不同脸型的人群,有效减少鼻胃管滑脱的发生,从而减轻患者插管痛苦和经济负担,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治疗和护理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鼻胃管双固定防压装置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鼻胃管、2Y型胶布、3绳结①、4长方形胶布、5棉绳、6长方形胶布、 7长方形胶布、8绳结②
具体实施方法
参照图1,一种双固定防压装置:有棉绳5以打结方式固定鼻部鼻胃管1,Y型胶布2上端贴于鼻尖部,下端以左右方旋贴鼻胃管1于绳结①3下方,长方形胶布4贴于棉绳5 与Y型胶布2上方,额部贴长方形胶布6,棉绳5于额部长方形胶布6上方以打结方式打结为绳结②8,长方形胶布7与绳结②8下方贴住棉绳5与长方形胶布7。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法,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相关领域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依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及发明构思加以同等的替换或者改变,都应涵盖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未经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108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热水器加热装置
- 下一篇:基于像素和通道注意力机制的行人重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