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传感网络的室内恒温恒湿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304448.5 | 申请日: | 2019-04-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586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 发明(设计)人: | 王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艺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G05D27/02 | 分类号: | G05D27/02 |
| 代理公司: | 宿州智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5 | 代理人: | 陈燕 |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信号处理电路 湿度传感器 传感网络 恒湿系统 室内恒温 温度传感器 恒温恒湿调节装置 中央处理装置 室内 湿度调节器 温度调节器 存储器 湿度测试 湿度调整 收纳箱体 信号处理 出风口 输入器 获知 壳体 显示器 把手 采集 外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传感网络的室内恒温恒湿系统,利用中央处理装置、出风口、壳体、显示器、把手、输入器、收纳箱体、存储器、湿度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温度传感器、湿度调节器以及温度调节器对室内温湿度进行调节,将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恒温恒湿调节装置的外部能够更加准确的获知室内的温湿度情况,同时,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传感网络的室内恒温恒湿系统中使用信号处理电路对湿度传感器采集的信号进行信号处理,本发明提供的信号处理电路能够大大提高湿度测试精度,进而使得湿度调整更加精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传感网络的室内恒温恒湿系统。
背景技术
伴随着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所需要的物质质量也随之提高。环境温湿度的测量和控制是现代各个行业广泛应用的智能控制技术。随着单片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单片机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日益成为今后自动控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现有技术中,室内恒温恒湿系统中用于检测温湿度的传感器往往设置于室内恒温恒湿系统内,无法准确知晓室内整体环境的真实温湿度信息,由此,在进行恒温恒湿调节时也无法达到工作人员预设温湿度值,同时,由于湿度传感器输出信号较小,现有技术中,仅仅使用湿度传感器对环境湿度进行测试,测试精度不高,在测试精度不高的基础上,恒温恒湿调节自然也会出现误差。
对此,亟需提供一种基于传感网络的室内恒温恒湿系统。
发明内容
因此,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传感网络的室内恒温恒湿系统,利用中央处理装置、出风口、壳体、显示器、把手、输入器、收纳箱体、存储器、湿度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温度传感器、湿度调节器以及温度调节器对室内温湿度进行调节,将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恒温恒湿调节装置的外部能够更加准确的获知室内的温湿度情况,因为,现有技术中的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均设置于恒温恒湿调节装置内,由于恒温恒湿调节装置的湿度调节器和温度调节器也设置于恒温恒湿调节装置内,因此,若将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均设置于恒温恒湿调节装置内则会造成对需要调节的室内的环境温湿度检测不准确的情况,进而使得恒温恒湿调节也不准确,再者,现有技术中,仅仅使用湿度传感器对环境湿度进行测试,测试精度不高,在测试精度不高的基础上,恒温恒湿调节自然也会出现误差,在此,使用信号处理电路对湿度传感器采集的信号进行信号处理,本发明提供的信号处理电路能够大大提高湿度测试精度,进而使得湿度调整更加精准。
优选的是,基于传感网络的室内恒温恒湿系统包括中央处理装置、出风口、壳体、显示器、把手、输入器、收纳箱体、存储器、湿度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温度传感器、湿度调节器以及温度调节器。
其中,输入器的输出端与中央处理装置的输入端连接,工作人员通过输入器输入对恒温恒湿调节装置的控制指令,湿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出端与中央处理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湿度传感器设置于室内,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的湿度信号,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中央处理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温度传感器也设置于室内,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的温度信号,存储器的输入端、显示器的输入端、湿度调节器的输入端以及温度调节器的输入端均与中央处理装置的输出端连接。
其中,中央处理装置、存储器、信号处理电路、湿度调节器以及温度调节器均设置于恒温恒湿调节装置的壳体内,恒温恒湿调节装置的顶部设置有出风口,显示器、把手以及输入器均设置于恒温恒湿调节装置的壳体一侧,收纳箱体设置于恒温恒湿调节装置的下部,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均设置于恒温恒湿调节装置外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艺术学院,未经南京艺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44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