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具有好氧反硝化能力的海杆菌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288825.0 申请日: 2019-04-11
公开(公告)号: CN109868249B 公开(公告)日: 2020-07-10
发明(设计)人: 邵宗泽;王丽萍;王蕾;李建洋 申请(专利权)人: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
主分类号: C12N1/20 分类号: C12N1/20;C02F3/34;C12R1/01;C02F101/16;C02F103/20
代理公司: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代理人: 马应森
地址: 361005 福***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具有 好氧反 硝化 能力 杆菌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一株具有好氧反硝化能力的海杆菌及其应用,涉及海杆菌。所述海杆菌(Marinobacter sp.)1A14215,是从西南印度洋4432m的深层海水中分离获得。海杆菌(Marinobacter sp.)1A14215能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分别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为唯一氮源进行反硝化脱氮,且反硝化终产物为N2,不释放N2O。脱氮作用在含氮模拟废水中进行,所述含氮模拟废水的碳源分别为柠檬酸钠、乙酸钠、乳酸钠、琥珀酸钠、丙酸钠、甘油、麦芽糖。可在含氮废水、海淡水养殖生物脱氮中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杆菌,尤其是涉及一株具有好氧反硝化能力的海杆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天然水体中,氮以-3至+5九种不同价态形式存在,在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它们在水体内不断地迁移转化,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循环。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氮素对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水体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不仅对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破坏,而且导致地下水和饮用水的污染。同时,在现代商业化养殖模式的集约化管理与高密度养殖下,水体中氮素的积累也成为威胁水产养殖环境健康的一个重要诱因。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人体以及养殖动物具有毒害作用,可将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Fe2+)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Fe3+),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严重时会导致生物体缺氧而窒息死亡。亚硝酸盐还是强烈的致癌物质。因此,水体环境中过量氮素污染去除问题不仅作为世界性环境问题之一引起广泛的研究和关注,也是实现健康水产养殖的一个研究热点。

相较于物理、化学脱氮方法,目前认为生物脱氮法去除氮素污染更为经济有效。参与生物脱氮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可通过参与反硝化过程的一系列酶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化成气态氮,将氮素从水体环境中脱除,改善养殖环境水质,避免水体富营养化。传统理论认为,细菌的反硝化作用是一个严格的厌氧过程,反硝化细菌会优先利用氧气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发现,突破了传统的认识,同时也为人们研究新的生物脱氮技术提供了新的依据。

好氧反硝化是指在有氧条件下能以NO3--N、NO2--N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释放N2O和N2等气体产物的过程。由于N2O还原酶对氧气浓度非常敏感,目前分离出的好氧反硝化菌的最终气体产物大多为N2O。而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而其辐射增温潜势是CO2的296倍。随着大气中N2O浓度的不断上升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使得控制N2O释放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也是废水的生物脱氮技术的一个新的关注点。目前关于好氧反硝化细菌的报道不少,但海洋来源的耐盐好氧反硝化细菌相对较少,以氮气为终产物,不释放N2O的好氧反硝化菌更少,因此分离筛选来源于海洋环境的具有盐度适应范围广、脱氮效率高,低产或不产N2O的微生物菌株,开发源于海洋菌株的微生物制剂是净化养殖水体、高盐污水脱氮以及海洋氮素污染修复的有效策略。

中国专利CN201310660825公开一种海杆菌及其应用。具体涉及一种海杆菌(Marinobacterhydrocarbonoclasticus.)NY-4,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13428,保藏日期为2013年9月14号。还提供了该菌株在废水和高盐废水中的应用。该菌株能耐受较高的盐浓度,且在好氧条件下具有高效的反硝化能力,能够有效地去除高盐废水中的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

中国专利CN201510703056公开了一种具有反硝化功能的除烃海杆菌STW2及其应用。涉及一种具有反硝化功能的除烃海杆菌(Marinobacterhydrocarbonoclasticus)STW2,其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4339。

发明内容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未经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888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