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超支化聚酯的磷、氮型阻燃剂及阻燃织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56987.6 | 申请日: | 2019-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61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凌超;郭腊梅;季梁;戴传彪;纪新颖;费小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63/91 | 分类号: | C08G63/91;D06M15/507;D06M10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16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超支 聚酯 阻燃 织物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超支化聚酯的磷、氮型阻燃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超支化聚酯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制成超支化聚酯溶液;加入亚磷酸,持续搅拌,水浴条件下反应,然后分离提纯出含磷超支化聚酯,在真空烘箱中烘干备用;步骤2:将含磷超支化聚酯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加入尿素,冷凝回流条件下反应,然后分离提纯出含磷、氮超支化聚酯,即基于超支化聚酯的磷、氮型阻燃剂。然后以浸轧焙烘的方式,生产阻燃棉织物。本发明提供的阻燃整理剂,原料和工艺过程对环境和人体友好,在棉织物阻燃整理过程中及阻燃织物使用过程中均无甲醛释放,棉织物在获得高效阻燃的同时具有优异的耐水洗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超支化聚酯衍生物的棉织物阻燃整理方法。
背景技术
纺织品的应用渗透到科技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在纺织品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纺织品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也正在逐渐扩大。有数据统计表明,近些年火灾事故中由纺织品燃烧引起的事故占世界火灾总量的一半左右。很大一部分纺织品没有阻燃效果,容易燃烧,因此,通过纺织品的阻燃整理,提高纺织品的阻燃性能,降低其在燃烧时产生的危害,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虽然棉织物具有优秀的吸湿透气性、染色性和生物相容性,而且手感柔软。但是棉纤维的极限氧指数(LOI)只有18%,容易燃烧导致火灾,危害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传统阻燃整理中甲醛含量高,且燃烧后的有害气体多。如最早发现含卤素类阻燃剂具有很好的阻燃效果,但在燃烧时,含卤素阻燃材料易放出刺激性和腐蚀性的卤化氢气体,当一些含卤素类阻燃体系在高温裂解及燃烧时,产生有毒的多溴代化合物,这对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再比如市场上最常见的两种阻燃剂THPC和Pyrovatex CP,它们能与纤维形成共价键,具有优异的阻燃和耐久性能,但这两种整理方式都存在甲醛残留和后续甲醛释放的问题,因此阻燃材料的无卤化和无甲醛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超支化聚酯具有高度支化结构、大量的端基官能团、分子内存在空腔的结构特点。以上结构特点的存在也使得超支化聚酯具备了多功能性及良好的溶解性,超支化聚酯可具有羟基、羧基等类型的大量端基官能团,通过端基官能团的修饰,可以赋予超支化聚酯各种各样的功能。由于分子质量一般较高,且分子链间缠结严重,线形聚酯一般都难以溶解于传统溶剂中。高度支化结构的引入,显著提高了超支化聚酯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超支化聚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超支化聚酯的端羟基数量多,且容易改性。通过特定的改性手段,形成一种新的端基含磷、氮基团的超支化聚酯衍生物。将其应用在棉织物上,使棉织物获得阻燃功能。如果超支化聚酯衍生物所有端基都含磷、氮基团,磷、氮基团所占分子比例增加,大大提高了阻燃效率,并且众多的端基能够和棉织物羟基反应,形成共价键,使其具有优异的耐水洗性,除此之外,反应原料和制备过程对人体和环境友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棉织物阻燃剂存在的问题,首先提供一种基于超支化聚酯的磷、氮型阻燃剂。再将该阻燃剂整理到棉织物上,使得棉织物获得高效阻燃性能的同时,也具备优异的耐水洗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超支化聚酯的磷、氮型阻燃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超支化聚酯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制成超支化聚酯溶液;加入亚磷酸,持续搅拌,水浴条件下反应,然后分离提纯出含磷超支化聚酯,在真空烘箱中烘干备用;主要反应过程如图2所示;
步骤2:将含磷超支化聚酯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加入尿素,冷凝回流条件下反应,然后分离提纯出含磷、氮超支化聚酯,即基于超支化聚酯的磷、氮型阻燃剂;主要反应过程如图3所示。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超支化聚酯溶液的浓度为2~8wt%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超支化聚酯和亚磷酸的摩尔比为1:16。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水浴温度为60~80℃,反应时间为1~4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569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醇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一种有机碱催化制备聚烯醚类化合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