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刮板输送机链张紧系统参数化逆模型控制器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55430.0 | 申请日: | 2019-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014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汤裕;朱真才;沈刚;李翔;曹国华;李伟;周公博;彭玉兴;卢昊;王大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3/04 | 分类号: | G05B13/04 |
代理公司: | 徐州创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53 | 代理人: | 于浩 |
地址: | 22100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送 机链张紧 系统 参数 模型 控制器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刮板输送机链张紧系统参数化逆模型控制器设计方法,该方法在实时采集闭环控制的刮板输送机链张紧系统输入参考力信号和输出响应力信号的基础上,通过对用于模型辨识的输入参考力信号进行逐次延迟处理,可以使最终辨识得到的张紧系统闭环参数化模型不包含非最小相位零点,进而直接颠倒辨识模型的分子和分母即可获得用于实时控制的参数化逆模型控制器,消除了传统参数化模型中的非最小相位零点对逆模型稳定性的不利影响。该方法操作步骤简单、算法难度低、易于软件编程实现、实用性强,可广泛应用于刮板输送机链张紧系统的高精度实时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刮板输送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刮板输送机链张紧系统参数化逆模型控制器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刮板输送机是煤矿综采工作面的关键设备之一。随着采煤机位置的改变,刮板输送机工作过程中的运行阻力及链条张力处于动态变化状态,导致输送机链条发生弹性伸长,若不能及时对弹性伸长量进行补偿,往往会出现吊链、卡链甚至断链等故障。目前,刮板输送机主要采用液压张紧装置来动态调节刮板链的松紧程度,其原理为通过比例或伺服阀来控制张紧液压缸的运动,进而实现链松紧状态的静态或动态调节。
刮板输送机液压张紧装置是一个包含比例阀、液压缸、测控装置的复杂系统,控制器作为其核心环节,直接决定着刮板输送机张紧系统的控制性能,进而影响着刮板输送机的运行安全性。逆模型控制器作为一种有效控制方法,在电液控制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亦可用于刮板输送机液压张紧系统。然而,对现有的参数化逆模型控制器而言,其设计过程均是先采用辨识算法辨识出实际系统的参数化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进行设计。由于实际系统的因果性及控制系统中采样保持器的存在,辨识出的参数化模型往往具有非最小相位零点,直接颠倒其分子和分母获得的逆模型是不稳定的,无法直接应用于电液系统的实时控制。因此,如何快速简便地设计出可于实时控制的参数化逆模型控制器对提高刮板输送机链张紧系统的控制性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快速简便、可用于实时控制的刮板输送机链张紧系统参数化逆模型控制器设计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含如下步骤:
a)对闭环控制的刮板输送机链张紧系统输入随机辨识激励信号,实时采集系统的输入参考力信号与输出响应力信号;
b)根据步骤a)中实时采集的输入参考力信号与输出响应力信号数据,利用参数模型辨识算法获得闭环控制的链张紧系统参数化模型;
c)判断辨识得到的参数化模型是否包含非最小相位零点,若含有非最小相位零点,舍弃该辨识得到的参数化模型,将上一步骤中使用的模型辨识输入参考力信号延迟一个时间步长,进入下一步骤d);若辨识得到的参数化模型不包含非最小相位零点,保留该辨识得到的参数化模型,直接进入步骤e);
d)将步骤c)中延迟处理后得到的信号作为模型辨识的新输入参考力信号,保持模型辨识的输出响应力信号不变,利用参数模型辨识算法获得闭环控制的链张紧系统参数化模型,然后进入步骤c);
e)将保留得到的系统参数化模型分子和分母颠倒,获得闭环控制的链张紧系统参数化逆模型控制器,完成整个设计过程。
有益效果:传统的参数逆模型设计过程均是先辨识出包含非最小相位零点系统模型,然后采用零相位跟踪技术、泰勒技术展开逼近等复杂算法消除非最小相位零点,需要设计人员具备专业的设计技能。本发明提出的方法不同于现有的手段,仅需通过人为对辨识输入信号增加延迟的方式,即可使辨识得到的系统参数模型不包含非最小相位零点,克服了利用传统参数模型进行逆模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非最小相位零点问题,直接颠倒辨识模型的分子和分母即可获得用于实时控制的刮板输送机链张紧系统参数化逆模型控制器,可以有效提高刮板输送机的张紧力控制精度。本发明提出的设计方法操作步骤简单,算法难度低,易于软件编程实现,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554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