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有压回补地下水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53981.3 | 申请日: | 2019-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30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兆庚;郭祺忠;练继建;陈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E03B3/34;E03B7/07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琪琛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压 雨水 雨水净化系统 雨水收集装置 建筑屋面 地下水 雨水管 地下水系统 快速净化 雨水综合利用 城市地下水 外界能量 屋面雨水 压力水头 有效缓解 建筑屋 净化 地下 节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有压回补地下水系统,包括雨水收集装置、雨水管、雨水净化系统,以及地下水有压回补系统;雨水收集装置、雨水净化系统、地下水有压回补系统通过雨水管依次相连接;建筑屋面上的雨水经雨水收集装置收集后,进入雨水净化系统进行快速净化处理,净化后的雨水经由雨水管进入地下水有压回补系统中,最后回补至地下。本发明系统可将建筑屋面雨水进行收集、快速净化,且利用屋面雨水本身具有的压力水头,在不需外界能量输入的情况下,实现雨水有压回补地下水,可有效缓解城市地下水短缺、内涝频发的难题,并节约雨水综合利用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雨水资源化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有压回补地下水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有:雨水集蓄回用、人工滞留渗透技术两大方面。
雨水集蓄回用可分为二次回用和回补地下水等,且人工滞留渗透技术可详细阐述为透水铺装、生物滞留系统、绿色屋顶、植草沟、下凹式绿地、植物缓冲带等;此两方面中各项方式的侧重功能不同,但总体是以渗、滞、蓄、净、用为主,从而较大程度的发挥雨水的资源利用价值。
但针对上述两方面技术在增加地下水含蓄量方面,均存在空间利用矛盾的问题,其中人工滞留渗透技术(渗、滞)需布设相关措施,占据城市较大空间;雨水集蓄回用(蓄、净、用)需修建蓄水池,占据城市用地,同样涉及空间不足问题,与城市空间利用之间存在矛盾。而且,上述技术(除回补地下水外)原理基本为增大雨水滞留时间,使雨水自然下渗,但这一过程时间周期长,对快速增加地下水含蓄量、有效缓解城市洪涝等问题,效果不明显。
然而,现有的雨水回补地下水技术在快速增加地下水含蓄量方面具有优势;不过这一途径仍存在不足,一方面目前的雨水回补地下水模式,均采用先集蓄、后净化、再回补的方式,但在集蓄的过程中,使得降落到建筑屋面雨水的势能损失;且在集蓄中伴随的汇流收集、长期蓄存等过程,均易使雨水水质恶化,引起雨水二次污染、更难净化的问题,增加了雨水的利用成本。另一方面,雨水回补地下水的常用方法有地面入渗法和管井注入法两种,但上述两种方法具有不足之处;地面入渗法以自然入渗为主,时间周期长,且对场地(渗透性、占地面积)要求高;管井注入法,又可分为重力注入法、真空灌注发及加压灌注法;其中有压回补为三种方式中,回补效率最高的一种,较无压回补,回补效率可提高15%-200%左右。但有压回补需布设加压泵、储水罐等大型回补设备,且需要外界持续提供电能,使用成本高。基于上述两方面问题,增大了雨水的综合利用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有压回补地下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城市地下水短缺、内涝频发、雨水综合利用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有压回补地下水系统,包括雨水收集装置、雨水管、雨水净化系统,以及地下水有压回补系统;雨水收集装置、雨水净化系统、地下水有压回补系统通过雨水管依次相连接;建筑屋面上的雨水经雨水收集装置收集后,进入雨水净化系统进行快速净化处理,净化后的雨水经由雨水管进入地下水有压回补系统中,最后回补至地下。
所述雨水净化系统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雨水过滤装置和雨水净化装置。所述雨水净化系统数量包括但不局限于1套,且可安装于滤水管前任意位置。
所述地下水有压回补系统包括井管、滤水管、过滤料,净化后的雨水经由井管传输至滤水管后,透过滤水管表面的小孔进入过滤料中,最后回补至地下。
所述滤水管上还设置有辐射井管。所述辐射井管设置为水平或向下倾斜。
所述地下水有压回补系统布设于地下含水层水面以下。
所述建筑屋面上设置屋顶超高,屋顶超高处设置有溢流排水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539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海绵场地雨水回收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水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