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电动叉车的充电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53553.0 | 申请日: | 2019-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275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陶佩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4 | 分类号: | B60L53/14;B60L53/31;B60L5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9000 安徽省滁州市花园西***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动底板 停车底板 充电装置 导向滑轨 电动叉车 固定设置 叉车 充电过程 充电接头 驱动丝杆 人工操作 伺服电机 限位凸起 转动安装 智能 便捷性 充电口 充电桩 传感器 有压力 位杆 充电 轮胎 平行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电动叉车的充电装置,涉及叉车领域,包括停车底板、活动底板和充电桩主体,所述活动底板固定连接在停车底板的一端,所述停车底板的两侧延其长度方向固定设置有限位杆,所述停车底板靠近活动底板的固定安装有轮胎限位凸起,所述停车底板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所述活动底板沿其长度方向固定设置有两条相平行的导向滑轨,两条所述导向滑轨之间沿活动底板长度方向转动安装有驱动丝杆,所述活动底板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本发明在整个充电过程中无需人工操作,只需操作人员将叉车停稳在停车底板上,充电接头就能自动与充电口对其并进行充电,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适宜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叉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电动叉车的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叉车是工业搬运车辆,是指对成件托盘货物进行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作业的各种轮式搬运车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10称为工业车辆。常用于仓储大型物件的运输,通常使用燃油机或者电池驱动。叉车的技术参数是用来表明叉车的结构特征和工作性能的。主要技术参数有:额定起重量、载荷中心距、最大起升高度、门架倾角、最大行驶速度、最小转弯半径、最小离地间隙以及轴距、轮距等。
一些电动叉车在充电时,需要人工操作,将充电头和连接线拉扯只充电口处,并将充电接头插入充电孔中,才能进行充电,使用起来较为麻烦,智能化程度低,无法满足使用需求,为此我们设计出一种智能电动叉车的充电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智能电动叉车的充电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电动叉车的充电装置,包括停车底板、活动底板和充电桩主体,所述活动底板固定连接在停车底板的一端,所述停车底板的两侧延其长度方向固定设置有限位杆,所述停车底板靠近活动底板的固定安装有轮胎限位凸起,所述停车底板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所述活动底板沿其长度方向固定设置有两条相平行的导向滑轨,两条所述导向滑轨之间沿活动底板长度方向转动安装有驱动丝杆,所述活动底板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驱动丝杆的一端传动连接,两条所述导向滑轨上滑动安装有移动底座,所述移动底座的底部开设有两条与导向滑轨相匹配的滑槽,所述移动底座通过两条滑槽滑动安装于两条导向滑轨上,所述移动底座的底部开设有与驱动丝杆相匹配且两端贯通连接螺孔,所述驱动丝杆穿过连接螺孔与其传动连接,所述移动底座上固定安装有充电桩主体,所述充电桩主体的朝向停车底板的一侧开设有容纳孔,所述容纳孔内安装有推杆电机,所述推杆电机的推杆前端安装有充电接头,所述充电接头上方安装有红外发射探头。
优选的,所述充电接头与智能电动叉车充电口处的红外接收探头的高度相等,所述红外发射探头与智能电动叉车充电口处的红外接收探头的高度相等。
优选的,所述充电桩主体通过弹簧电缆与电源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停车底板和活动底板均固定安装与停车地面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中,电动叉车停稳在停车底板上,且后轮贴住轮胎限位凸起,伺服电机和驱动丝杆驱动充电桩主体移动,使得红外发射探头与红外接收探头相对应,即可使充电接头与电动叉车的充电口相对应,在推杆电机的驱动下,充电接头插入充电口中进行充电,整个过程无需人工操作,只需操作人员将叉车停稳在停车底板上,充电接头就能自动与充电口对其并进行充电,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适宜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充电桩主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充电桩主体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535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