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调整串口输出模式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31930.0 | 申请日: | 201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08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梁记斌;窦锦柱;李童;辛义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超越数控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42 | 分类号: | G06F13/42 |
代理公司: | 济南竹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70 | 代理人: | 吕利敏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串口 输出模式 通信协议 串口通信协议 单一接口 软件设置 同一接口 应用需求 硬件设计 主机串口 外设 兼容 | ||
一种自动调整串口输出模式的方法实现相同硬件设计状态下,同一接口通过更改软件设置可根据需要方便修改为不同的串口通信协议。本发明在不改变硬件的基础上,通过单一接口可根据需求兼容多种通信协议,即实现根据外设不同方便修改主机串口通信协议,满足不同应用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调整串口输出模式的方法,属于调整计算机串口输出模式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工业控制领域及军用领域中,存在多种设备间通信协议,其中,串行通信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通信协议,且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及用途,不同的设备采用的串口通信协议也有一定差异。
现有的串口通讯的接口标准如下:
(1)实现数据格式化:因为来自CPU的是普通的并行数据,所以,接口电路应具有实现不同串行通信方式下的数据格式化的任务。在异步通信方式下,接口自动生成起止式的帧数据格式。在面向字符的同步方式下,接口要在待传送的数据块前加上同步字符。
(2)进行串-并转换:串行传送,数据是一位一位串行传送的,而计算机处理数据是并行数据。所以当数据由计算机送至数据发送器时,首先把串行数据转换为并行数才能送入计算机处理。因此串并转换是串行接口电路的重要任务。
(3)控制数据传输速率:串行通信接口电路应具有对数据传输速率--波特率进行选择和控制的能力。
(4)进行错误检测:在发送时接口电路对传送的字符数据自动生成奇偶校验位或其他校验码。在接收时,接口电路检查字符的奇偶校验或其他校验码,确定是否发生传送错误。
(5)进行TTL与EIA电平转换:CPU和终端均采用TTL电平及正逻辑,它们与EIA采用的电平及负逻辑不兼容,需在接口电路中进行转换。
(6)提供EIA-RS-232C接口标准所要求的信号线:远距离通信采用MODEM时,需要9根信号线;近距离零MODEM方式,只需要3根信号线。这些信号线由接口电路提供,以便与MODEM或终端进行联络与控制。
综上可知,现有的接口标准并不能满足并实现自动调整串口输出模式的要求。现有应用较多的串口通信协议包括RS422、RS485、RS232等,由于通信协议、信号电平及信号逻辑存在差异,导致这几种通信协议间无法兼容,但由于外设的不同,外设所支持的通信协议也有差异,因此如何在不改变硬件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更改软件设置方便的实现主机通信接口的通信协议是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调整串口输出模式的方法。
本发明在不改变硬件的基础上,通过单一接口可根据需求兼容多种通信协议,即实现根据外设不同方便修改主机串口通信协议,满足不同应用需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调整串口输出模式的方法,应用于串口通信协议RS422、RS485和RS232,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调整串口输出模式的方法为硬件实现方法,包括:由于RS232、RS485及RS422均公用TTL_RXD及TTL_TXD信号,因此通过A1、A0控制位实现上述三种通信模式的切换,即实现TTL_RXD及TTL_TXD的替换:
RXD切换电路包括TTL_RXD通过A1、A0与TTL_RXD_485串联;TTLRXD还通过A1、/A0与TTL_RXD_422串联;TTL_RXD还通过/A1、A0与TTL_RXD串联;TXD切换电路包括TTL_TXD通过A1与TTL_TXD_485或TTL_TXD_422串联;TTL_TXD通过/A1与TTL_TXD串联。在此可预设A1、A0取值如下:11:RS422模式,10、RS485模式,01:RS232模式,00:预留。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一种自动调整串口输出模式的方法为软件实现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超越数控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超越数控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319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