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苯系物可视化传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00053.0 | 申请日: | 2019-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90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李莹;肖安山;杨静怡;张红星;闫柯乐;林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F15/00 | 分类号: | C07F15/00;C09K11/06;G01N21/78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1 | 代理人: | 张惠明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苯系物 可视化 传感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苯系物可视化传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选择性差、操作复杂、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苯系物可视化传感材料,为以3,8‑二‑(三甲基硅乙炔基)‑1,10‑菲咯啉为配体、2‑氟苯乙炔为辅助配体的二价金属铂配合物,所述配合物分子式为PtII(TMSC≡CPhenC≡CTMS)(C≡CC6H4F‑2)2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可用于传感器材料的制备和应用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苯系物可视化传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传感器材料的制备和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苯系物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由于大多数苯系物(如苯、甲苯、二甲苯、氯苯、硝基苯等)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在其生产、储运和使用过程中均会由于挥发而造成大气污染。苯系物在大气中光化学反应活性较高,对大气中光氧化剂(如臭氧和过氧乙酰基硝酸酯等)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有相当作用,破坏生态环境。另外,苯系物具有强致癌性,长期吸入苯系物会导致再生性贫血、白血病、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多种严重疾病。因此,发展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操作简单的苯系物蒸气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可对环境中的苯系物做出预警,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苯系物测定方法有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分光光度法、膜导入质谱法、比色管检测法等。目前,气相色谱法是通用的检测苯系物的分析手段。气相色谱/质谱法由于具有较高的分离能力和定性鉴别能力,具有高的灵敏度和可信度,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此外,利用光纤传感器、二极管激光器红外光谱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等方法也能实现对苯系物蒸气的检测。这些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以及应用范围广等特点,但其技术含量高、样品预处理繁琐、操作程序相对复杂、仪器价格昂贵、且需要特定的实验条件和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材料颜色的变化是最简单直接的检测方法,即利用蒸气变色材料来实现对有机蒸气分子的识别和检测。蒸气变色材料在与特定有机蒸气分子结合后,材料的激发态能级会发生改变,宏观上呈现出材料颜色变化,从而实现对特定蒸气分子的可视化识别。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这种利用蒸气变色材料对有机蒸气进行检测识别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操作简单、检测结果直观、检测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利用蒸气变色材料对有机蒸气分子进行检测和识别在环境监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的化学传感器成本高、选择性差、工作温度高、样品预处理繁琐、操作程序相对复杂、且需要特定的实验条件和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因此开发选择型好、成本低、检测直观、室温下操作的蒸气变色传感材料,以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检测识别气体或蒸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中选择性差、操作复杂、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苯系物可视化传感材料,具有识别选择性好、操作简单、成本低的优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与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相对应的苯系物可视化传感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三是提供一种与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相对应的苯系物可视化传感材料的应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之一,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苯系物可视化传感材料,为以3,8-二-(三甲基硅乙炔基)-1,10-菲咯啉为配体、2-氟苯乙炔为辅助配体的二价金属铂配合物,所述配合物分子式为PtII(TMSC≡CPhenC≡CTMS)(C≡CC6H4F-2)2,其中TMSC≡CPhenC≡CTMS为3,8-二-(三甲基硅乙炔基)-1,10-菲咯啉,C≡CC6H4F-2为2-氟苯乙炔,配合物结构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000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