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阻燃抑烟碳纤维增强PET复合材料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47786.2 | 申请日: | 2019-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73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陈庆华;刘懿德;张飞鹏;李红周;颜品萍;陈嘉炼;罗富彬;黄宝铨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百川资源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67/02 | 分类号: | C08L67/02;C08L23/12;C08L51/06;C08K13/06;C08K9/06;C08K7/06;C08K3/32;C08K3/34;C08K5/3492;C08J5/06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8 | 代理人: | 王义星 |
地址: | 3628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增强 制备 阻燃抑烟 共混 粒料 机械性能 预处理 双螺杆挤出机制 社会经济效益 功能化聚酯 成品合金 改性基体 节约资源 抑烟效果 有效解决 阻燃性能 复合材料 混料机 内混合 阻燃剂 生产工艺 复合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制备阻燃抑烟碳纤维增强PET复合材料的方法,属于一种功能化聚酯生产工艺,是选择PET树脂粒料为基体,PP树脂为改性基体,利用共混的方法并在共混前对PET和PP进行预处理,提高了PET粒料的粘度和PP的机械性能,之后将阻燃剂等配料一起加入到混料机内混合,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成成品合金粒料,再与碳纤维增强相复合,制备的复合材料其各项性能均高于单一相性能,且阻燃性能好,抑烟效果好,成本低,可有效解决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等问题,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涉及一种以塑料为基体的工程塑料,尤其是以PET为基体,PP为改性基体,碳纤维为增强相,制备阻燃抑烟碳纤维增强PET复合材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耐磨性、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等特性,尤其是透明性好、绝缘性佳和较高的性价比,广泛应用于包装瓶、薄膜、合成纤维、电器等领域,但其极限氧指数低,仅为17%,且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有毒气体和黑烟。
聚丙烯是目前用量最大的通用塑料之一,属于半结晶性高分子化合物,具有价格低廉、易于成型、无毒、耐化学腐蚀性好、综合力学性能优良及性价比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在包装业、纺织业、制造业、制药行业等领域。但聚丙烯存在低温脆性差、机械强度及硬度较低以及成型收缩率大等缺点,同时,其极限氧指数仅为17%~17.5%,极易燃烧,产生的熔滴又极易传播火焰,并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气体,限制了聚丙烯的应用范围。
高分子材料的共混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塑料、橡胶工业中。通过高分子的共混可以起到改变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改善加工性能、降低成本和扩大适用范围的作用。不含增容剂的PET/PP合金,由于他们分子结构上的差异,其共混体系的界面作用小,相容性差,晶相分离,故这种共混物几乎没有实用价值。但是在PET/PP合金中添加增容剂后,改善了PP和PET的界面性能,提高了他们之间的粘着力,PET/PP合金的性能就得到了改善。
通过PET、PP和阻燃剂共混可大大改善纯PET与PP的韧性,提高它们的冲击强度和阻燃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塑料合金改性方法,以PET为基体,PP为增韧剂,加入无卤环保阻燃剂,连续碳纤维为增强项,提供一种高性能功能化的碳纤维增强PET阻燃增韧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从而获得高性能、功能化的新材料,改善并提高了单一塑料材料的性能,且实现制品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及降低成本。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制备阻燃抑烟碳纤维增强PET复合材料,由下述重量配方组成: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40~60份
聚丙烯 10~50份
阻燃剂 12~18份
相容剂 2~8份
偶联剂 0.5~3份
抗氧剂 0.1~1份
碳纤维 10~25份
所述PET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粒料,为MFR:0.65~0.68 g/10min、弯曲模量≥1800MPa、冲击强度(23℃)≥7 kJ/m2、拉伸强度≥30 MPa的粒料,所述聚丙烯为聚丙烯粒料,为MFR:0.3~1.0 g/10min、弯曲模量≥1200 MPa、缺口冲击强度(-20℃)≥15 kJ/m2、拉伸强度≥25 MPa的粒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百川资源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师范大学,未经福建省百川资源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477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