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IPv6隧道技术的远程设备控制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32902.3 | 申请日: | 2019-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145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文伟平;李百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29/08;H04L2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象新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0 | 代理人: | 黄凤茹 |
地址: | 1008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ipv6 隧道 技术 远程 设备 控制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基于IPv6隧道技术的远程设备控制方法及系统,被控端为多个远程设备;主控端处理网络连接、收发数据、数据解密解压缩及功能运行,被控端处理网络连接、收发数据、数据加密压缩及功能运行。建立C/S正向连接型网络模型和反弹连接型网络模型并行的全双工模型;通过采用IPv6 6to4自动隧道技术及TCP协议,并基于底层的Socket及TCP/IP协议栈进行网络通信;对网络中的关键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当网络传输数据量大时进行数据压缩。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对远程设备实现在IPv4与IPv6网络共存以及处在内网环境下的有效远程控制,能够有效地提高远程控制的传输效率;且在不降低执行效率的情况下实现端到端的网络信道安全防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远程控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IPv6(Internet ProtocolVersion 6)隧道技术(Tunneling)及TLSv2(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Version 2)的远程设备控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IPv4的环境下IP网络地址资源非常有限,已经严重制约了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由于IPv4地址的枯竭以及路由表对IPv4地址处理缓慢等问题,导致IPv4的网络承载量越来越大,在用网高峰时传输速率明显下降,所以IPv4过渡到IPv6势在必行。而IPv6与IPv4之间的不兼容性,也需要对原有的IPv4设备进行替换。然而IPv4设备大量替换所需成本会非常巨大,且现网运行的业务也会中断,显然并不可行。
现阶段网络拓扑环境复杂,IPv4与IPv6的网络架构共存,并且普遍使用动态IP及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等技术实现公网IP复用,都对远程控制管理带来诸多了挑战。对于传统的正向连接Client/Server模型,服务端监听端口,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客户端主动连接服务端,建立连接再进行控制操作。而传统的正向连接模式无法穿透NAT节点,根本无法找到服务端,更谈不上远程控制。这也正是当前众多远程控制软件不能满足需求的原因所在。反弹连接是近年才出现的网络连接模式,属于反传统Client/Server模型。它相对于正向连接而存在,由客户端监听端口,服务端主动连接客户端实现网络通信,进而实现远程控制管理,该方法主要用于穿透防火墙。但是在目前的远程控制软件中不普遍使用,而且也无法满足在实际网络拓扑环境下的连接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IPv6隧道技术及TLSv2远程设备控制方法及系统,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将主控端(服务器)与多个远程设备(被控端)有效建立连接,并对网络中的关键数据进行加密传输,还可采用数据压缩算法进行数据压缩,从而有效地提高远程控制的传输效率,对远程设备实现有效控制;能够实现在IPv4与IPv6网络共存以及处在内网环境下的远程控制,且在不降低执行效率的情况下实现端到端的网络信道安全防护。
本发明的原理是:对现IPv6的过渡阶段,通过6to4(6to4是一种IPv6转换传输机制)自动隧道技术,使得IPv6报文在途径IPv4网络节点时保持传输。6to4自动隧道利用IPv6单播地址中的6to4地址。6to4地址是一类特殊的IPv6全局单播地址,它通过公网IPv4地址映射而来。本发明中,系统包括主控端及相应程序和被控端及相应程序。系统工作时,主控端的程序向被控端的程序发出请求控制信号,利用现有的IPv4网络主干道,以及网络中零散的支持IPv6过度协议的孤岛结点,建立起一条IPv6的网络隧道,通过这条隧道,在网络报文传输或转发的过程中,如果转发的路由节点支持IPv6就自动转化为IPv6,如果不支持就自动退化为IPv6,通过使用各种远程控制功能发送远程控制命令,控制被控端各种应用程序运行,操纵被控端完成指定工作,从而达到远程控制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329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