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绝热量热仪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32212.8 | 申请日: | 2019-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748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天雨;冯旭宁;王芳;欧阳明高;卢兰光;何向明;韩雪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17/00 | 分类号: | G01K17/00;G01K3/00 |
代理公司: | 11606 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永辉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热 热失控 样品材料 材料腔 绝热盖 量热仪 测量 温升 加热器 材料提供 测试样品 收纳空间 控制加热器 放热反应 固体粉末 绝热条件 温控结构 样品容纳 液体样品 放热量 过程量 绝热壁 可悬挂 热测量 密闭 放热 腔体 热腔 装载 升高 保证 申请 | ||
1.一种绝热量热仪,所述绝热量热仪包括多个绝热壁(10)与绝热盖(30),所述多个绝热壁(10)包围形成一个具有开口(140)的收纳空间(110),所述绝热盖(30)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开口(140),用以将所述收纳空间(110)密封,其特征在于,包括:
每个所述绝热壁(10)包括外壁(120)与内壁(130),所述内壁(130)靠近所述收纳空间(110)设置,所述外壁(120)具有加热腔(121)与加热器(122),所述加热器(122)设置于所述加热腔(121)内,所述内壁(130)具有材料腔(131),用以放置测试样品材料,且所述材料腔(131)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0),所述加热腔(121)内设置有所述温度传感器(20);
所述绝热盖(30)包括绝热盖外壁(310)与绝热盖内壁(320),所述绝热盖内壁(320)靠近所述收纳空间(110)设置,所述绝热盖外壁(310)具有绝热盖加热腔(311)与绝热盖加热器(312),所述绝热盖加热器(312)设置于所述绝热盖加热腔(311)内,所述绝热盖内壁(320)具有绝热盖材料腔(321),用以放置测试样品材料,且所述绝热盖材料腔(321)设置有所述温度传感器(20),所述绝热盖加热腔(311)内设置有所述温度传感器(20);
温控结构(40),所述温控结构(40)与所述温度传感器(20)电连接,所述温控结构(40)与所述加热器(122)电连接,所述温控结构(40)与所述绝热盖加热器(312)电连接;
样品容纳结构(50),所述样品容纳结构(50)的固定端设置于所述绝热盖外壁(310),所述样品容纳结构(50)设置于所述收纳空间(110)内,且所述样品容纳结构(50)内设置有所述温度传感器(20),所述温度传感器(20)与所述温控结构(40)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热量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容纳结构(50)为反应容器,所述反应容器的腔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60),所述压力传感器(60)与所述温控结构(40)电连接,所述反应容器还设置有进料口(510)与第一泄压阀(520),所述进料口(510)设置于所述反应容器的容器壁,用以放入测试样品材料,所述泄压阀(520)设置于所述反应容器的容器壁,用于保证所述反应容器在设定压力之下工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热量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容纳结构(50)为固定夹具,所述固定夹具包括多个固定杆(530),所述多个固定杆(530)可拆卸连接,用以将测试样品(90)进行固定,且所述温度传感器(20)设置于所述测试样品(90)的表面,用以测量所述测试样品(90)温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热量热仪,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材料腔(131)设置有第二泄压阀(132),所述绝热盖材料腔(321)设置有第三泄压阀(32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热量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热量热仪还包括固定结构(70),用以将所述绝热盖(30)与靠近所述绝热盖(30)的所述绝热壁(10)进行固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绝热量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70)为螺栓,所述绝热盖外壁(310)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孔,且靠近所述绝热盖外壁(310)的所述绝热壁(10)的所述外壁(120)设置有多个第二固定孔,通过所述螺栓将所述多个第一固定孔与所述多个第二固定孔进行固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绝热量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70)为磁铁固定结构,用以通过磁吸方式将所述绝热盖(30)与靠近所述绝热盖(30)的多个所述绝热壁(10)进行固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热量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122)为电阻丝加热器、陶瓷加热器、电阻圈加热器、石英管加热器或铜管加热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3221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