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性能中锰TRIP钢及其低温加工成形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99163.2 | 申请日: | 2019-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356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蔡明晖;刘姗;李文霞;王昀鹏;罗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D8/02 | 分类号: | C21D8/02;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12 |
代理公司: | 21109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海芳<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轧制 成形 保温 低温加工 冲压件 两相区 空冷 加热 奥氏体化处理 超高强度钢 冲压成形 冲压模具 目标要求 汽车产业 综合性能 成形件 再加热 切削 保压 锰钢 铸锭 制备 钢板 冷却 | ||
一种高性能中锰TRIP钢及其低温加工成形的方法,属于超高强度钢技术领域。该方法为:将切削后的中锰钢铸锭加热至600~800℃保温0.5~1.5h,进行两相区轧制,空冷,再加热至600~800℃保温5~10min,得到奥氏体化处理后的中锰TRIP钢板转移至冲压模具中,确保降温在50~100℃,进行冲压成形,保压10~30s后,随模冷却至180~250℃,加热至250~450℃保温10~30min,空冷,得到高性能中锰TRIP钢成形件。该方法通过两相区轧制,让C/Mn提前配分,然后通过后续的Q&P处理,再次让C/Mn配分。该成形方法提高了轧制效率和冲压件表面质量,使得制备的冲压件强度高、且综合性能优良,满足了汽车产业的目标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超高强度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性能中锰TRIP钢及其低温加工成形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加剧,节能和安全已经成为汽车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为了实现节能减排,同时兼具安全性的要求,极大的促进了汽车用先进高强钢冲压件的应用。目前,较为成熟的汽车用的冲压件材料是硼钢,例如22MnB5。在热冲压过程中22MnB5加热到950℃,获得全奥氏体组织,然后转移到冲压模具上快速淬火成形。奥氏体将完全转变为马氏体组织,成形件具有较高的强度(抗拉强度≥1500MPa),但是塑性较差(延伸率≤8%)。因此探究硼钢的新的成形工艺和寻找可替代材料成为了新的方向。中锰钢(5-7wt%Mn)具有多相、亚稳、多尺度结构,能够达到较高的塑性和强度,成为了先进高强钢的典型代表。一些研究者尝试用中锰钢代替硼钢,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机械性能。
然而,目前中锰钢冲压工艺主要为热轧/冷轧板+奥氏体化退火+冲压成形,虽然热轧/冷轧板中锰钢较硼钢取得了优异的力学性能。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1)热轧板具有较低的屈服强度(400-700MPa)及较厚的氧化层,导致较差的冲压件表面质量;(2)冷轧中锰钢具有较大的弹性模量,虽然较热轧具有优异的表面质量,但是冷轧过程中由于中锰钢具有较大的反弹,降低了轧制效率;(3)为了考虑生产的连续性,目前热冲压中锰钢奥氏体化退火时间往往低于10min,然而中锰钢的最佳热处理时间较长(≥30min),因为较短时间的退火会导致C/Mn得不到充分的配分,奥氏体含量及稳定性相对较低,进而会降低冲压件的表面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提供了一种高性能中锰TRIP钢及其低温加工成形的方法,该方法将中锰钢进行两相区轧制、温冲的低温成形与Q&P工艺处理(淬火配分工艺)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冲压件的机械性能。该加工过程的特点是,通过两相区轧制,让C/Mn提前配分,然后通过后续的Q&P处理,再次让C/Mn配分。该成形方法提高了轧制效率和冲压件表面质量,使得制备的冲压件强度高、且综合性能优良,满足了汽车产业节约资源、降低能耗、轻量化和提高碰撞安全性的目标要求。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本发明的一种高性能中锰TRIP钢的低温加工成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两相区轧制
将切削后的中锰钢铸锭,加热至600~800℃,保温0.5~1.5h,在600~700℃进行两相区轧制,空冷至室温,得到纳米/超细的两相区轧制的中锰TRIP钢板;其中,两相区轧制过程中,总变形量为95~97%;
S2:温冲的低温成形
(1)奥氏体化处理
将纳米/超细的两相区轧制的中锰TRIP钢板,加热至600~800℃,保温5~10min,得到奥氏体化处理后的中锰TRIP钢板;
(2)冲压成形
将奥氏体化处理后的中锰TRIP钢板转移至冲压模具中,确保降温在50~100℃之间,进行冲压成形,保压10~30s后,得到冲压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991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