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底部悬空式外用井道电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89234.0 | 申请日: | 2019-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5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斌;李昱;靳坤鹏;赵智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B66B9/00 | 分类号: | B66B9/00;B66B7/02;B66B5/28;B66B1/36;B66B11/00 |
代理公司: | 沈阳铭扬联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41 | 代理人: | 吕敏 |
地址: | 110168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器 电梯井道 缓冲机构 悬空式 轿厢 电梯系统 半层 井道 外用 电梯 机房控制系统 中心对称设置 电梯安装 电梯技术 对重导轨 轿厢导轨 空间问题 外用电梯 轿厢架 伸出端 缓冲 侧壁 底坑 底面 构型 加装 架设 减速 出行 伸出 占用 房屋 居民 安全 保证 | ||
一种底部悬空式外用井道电梯系统,属于电梯技术领域。包括电梯井道、轿厢、轿厢导轨、机房控制系统、对重、对重导轨及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井道为底部悬空式,电梯井道底面位于半层处,在轿厢架顶部中心对称设置有两缓冲机构,在电梯井道底面上方的侧壁上设置两个缓冲器,所述两缓冲机构伸出轿厢端分别位于两缓冲器正上方,与两缓冲器分别对应,在电梯蹲底时,两缓冲机构的伸出端与缓冲器接触,使轿厢缓冲减速运行。特殊情况下,电梯可由半层处下降至一楼。本发明对建筑原有构造改变较小,解决老旧建筑加装外用电梯占用一楼出行空间问题,保证了底坑设计要求深度,适用于多种房屋构型,电梯安装架设方便快捷,方便居民安全进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底部悬空式外用井道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电梯已成为高层建筑不可缺少的设备,正逐步成为低层建筑的代步工具。由于历史原因,相当数量的多层住宅未安装电梯,旧有建筑加装电梯的实际需求日益凸显。由于旧有建筑建成时污水、市政、燃气管道和光纤电缆等设施的铺设错综复杂,管线迁移费用高,部门协调难度大,浅底坑技术能解决底坑深挖难问题,但带来了底坑空间不足的风险。目前大多数的旧有建筑都是建筑物中部设立楼梯井,外部增设电梯,易发生占用住户楼面及影响一楼用户空间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部分旧有建筑加装电梯困难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底部悬空式外用井道电梯系统,该结构对建筑原有构造改变较小,解决老旧建筑加装外用电梯占用一楼出行空间问题,保证了底坑设计要求深度,适用于多种房屋构型,电梯安装架设方便快捷,方便居民安全进出。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一种底部悬空式外用井道电梯系统,包括电梯井道、轿厢、轿厢导轨、机房控制系统、对重、对重导轨及缓冲机构,所述电梯井道为底部悬空式,电梯井道底面位于半层处,在轿厢架顶部中心对称设置有两缓冲机构,在电梯井道底面上方的侧壁上设置两个缓冲器,所述两缓冲机构伸出轿厢端分别位于两缓冲器正上方,与两缓冲器分别对应,在电梯蹲底时,两缓冲机构的伸出端与缓冲器接触,使轿厢缓冲减速至停止运行。
优选地,所述缓冲机构包括支撑梁Ⅰ8、支撑梁Ⅱ12、撞击梁7、撞击梁导轨11和滑块Ⅰ13,所述支撑梁Ⅰ8和支撑梁Ⅱ12分别安装在轿厢顶梁1两端部的上下两侧,作为撞击梁的支点;所述导轨支撑架10固定在顶梁1下方,所述撞击梁导轨11安装在导轨支撑架10和支撑梁Ⅱ12上,所述撞击梁7安装在电梯轿厢架顶梁1侧面的支撑梁Ⅰ8和撞击梁导轨11间,其上安装有两个与撞击梁导轨11配合的滑块Ⅰ13,沿撞击梁导轨11移动,在撞击梁7上安装有驱动装置,驱动撞击梁伸出及缩回。
优选地,所述支撑梁Ⅰ8还安装有防止撞击梁7摆动的限位块9,所述限位块9带有与撞击梁7接触的表面配合的结构;所述撞击梁导轨11两端分别设置有防止滑块Ⅰ13滑出的限位板14。
优选地,所述位置传感器至少设置两个,一个设置在撞击梁靠近轿厢端的限位板上,检测撞击梁回缩的位置信息;另一个设置在撞击梁导轨上,距轿厢端限位板的距离L大于缓冲器与轿厢间距离的10-30mm,以保证撞击梁伸出后处在能碰触到缓冲器的空间范围内,缩回时撞击梁在轿厢范围内。
优选地,所述缓冲器为两个,分别位于井道两侧的缓冲器支座上,距井道底部高度H大于2.5m,与缓冲机构配合缓冲,在缓冲器下方依次设置有下行强迫减速开关、下行极限开关和下行限位开关,用于蹲底时通过机房控制系统强制轿厢减速或停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892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