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系列化阳离子度和高特征黏度P(DAC-AM)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73959.0 | 申请日: | 2019-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800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张跃军;陈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20/56 | 分类号: | C08F220/56;C08F220/34;C08J9/28;C08L33/26;C08L33/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刘海霞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系列化 阳离子 特征 黏度 dac am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系列化阳离子度和高特征黏度P(DAC‑AM)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以工业单体DAC和AM为原料,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含醇水溶液聚合法,根据不同阳离子度,选择程序升温引发、保温聚合条件,经分步引发聚合、同步脱除和回收醇类溶剂步骤,获得P(DAC‑AM)胶体产物,胶体经造粒、烘干,得到系列化阳离子度、高特征黏度和高单体转化率的P(DAC‑AM)易溶解干粉。本发明制得的P(DAC‑AM)干粉的阳离子度为10%~90%,特征黏度为15.12~26.30dL/g,单体转化率达99.5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系列化阳离子度和高特征黏度P(DAC-AM)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DAC-AM)(式1)是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Acryloyloxyethyl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简称DAC)和丙烯酰胺(Acrylamide,简称AM)的共聚物,是一种常用的有机阳离子水溶性高分子。由于其阳离子度(即起始DAC占总单体的摩尔分数)和粘均相对分子质量(可用特征黏度[η]表示)可调,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工业生产领域,特别是作为絮凝剂用于印染、造纸和市政废水污泥的絮凝脱水,成为国内外用量最大的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之一。
近年来,很多文献报道了P(DAC-AM)的合成工艺,采用P(DAC-AM)作为絮凝脱水剂来处理各种工业废水、污泥的方法,但是,大部分所报道文献中的P(DAC-AM)的阳离子度集中在30%~50%左右,并且其表征粘均相对分子质量的特征黏度值普遍不高。对于系列化阳离子度和高特征黏度的P(DAC-AM)的具体的制备工艺尚无文献报道,这导致系列化阳离子度和高特征黏度的P(DAC-AM)相关应用技术的开发利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已有紧密相关研究文献如下。
文献1(王春晓,董利,梁志.低温引发制备高阳离子度絮凝剂[J].化工时刊,2008,22(3):34-37.),通过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水溶液聚合法制备阳离子度为60%~70%的P(DAC-AM)。具体步骤为:在引发温度为10℃,单体质量分数60%,引发剂m(亚硫酸氢钠):m(过硫酸钾):m(尿素)=1:1:1,用量分别为聚合单体的质量分数0.1%,m(AM):m(DAC)=1:8,pH值为5时,聚合时间8h,生成聚合物的特征黏度达4dL/g以上(乌式粘度计,1.00mol/LNaCl溶液,(30±0.1)℃测定)。该文献的特征是低温引发,一步升温的方式,该法虽然可以在开始反应时,控制引发速率,防止爆聚,但是由于反应一直处于低温状态,不利于引发剂的持续引发,导致后期无法进一步有效引发除去残余单体,因此聚合产物的特征黏度较低。此外,文献未报道单体转化率数据。
文献2(鞠久妹.DAC、DMC聚合反应工艺初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通过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阳离子度为30%的P(DAC-AM)。文中以工业单体DAC和AM为原料,A为引发剂,采用前期一次性加入所有引发剂A,反应过程中分两步升温的聚合方式,获得的了30%阳离子度P(DAC-AM)胶体产物。最佳工艺条件为w(单体)=35%、w(A)=0.025%、w(Na4EDTA)=0.02%、T1=46℃反应3h、T2=60℃反应5h。在此条件下,制备出特征黏度为17.23dL/g(乌式粘度计,1.00mol/LNaCl溶液,(30±0.1)℃测定),单体转化率为98.02%的P(DAC-AM)胶体产物。该文献是采用两步升温的新方法,不仅防止开始反应时发生爆聚,还可以通过升温,来促进引发剂进一步引发,消除体系内的残余单体,提高胶体产物的特征黏度和单体转化率。但是该文献只对阳离子度为30%的P(DAC-AM)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且未对引发剂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739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