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化钼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产品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69084.7 | 申请日: | 2019-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504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凌代舜;李方园;胡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39/02 | 分类号: | C01G39/02;A61K33/24;A61P35/00 |
代理公司: | 33224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华 |
地址: | 31001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材料 氧化钼 制备 氧化钼纳米 油酸 混合溶液中 生物安全性 十六烷基胺 特异性毒性 乙酰丙酮钼 混合溶液 搅拌反应 快速降解 水热反应 正常组织 肿瘤部位 海胆状 十八烯 中空 成像 应用 溶解 肿瘤 激活 治疗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钼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产品和应用,制备方法包括:1)将乙酰丙酮钼溶解在十八烯、油酸和十六烷基胺的混合溶液中,在90~150℃下搅拌反应生成氧化钼纳米中间体;2)将步骤1)中含有氧化钼纳米中间体的混合溶液继续进行水热反应,得到海胆状中空氧化钼纳米材料。所得到的氧化钼纳米材料既可以在肿瘤部位实现特异性毒性激活用于肿瘤高效成像和治疗,又可以在正常组织中快速降解以确保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氧化钼的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氧化钼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产品和应用。
背景技术
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研究报告统计,2018年全球癌症新增确诊病例为1810万人次,在新增癌症病人中亚洲地区占全球的48.4%。
目前,抗肿瘤纳米材料的肿瘤靶向效率仍然较低(通常小于1%),导致肿瘤杀伤效果较差,而且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较为明显。即便给药方式为瘤内注射,扩散至周围正常组织的抗肿瘤纳米材料也会引起难以预估的毒性问题。抗肿瘤纳米材料(特别是无机纳米材料)需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肾脏途径或者肝胆途径排出体外,以确保其在正常组织中可快速清除,进而避免因在体内长期蓄积导致的毒性问题。但是,这对纳米材料的尺寸、形貌和表面化学等要求较高。
因此,许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研究新型抗肿瘤纳米材料,提高肿瘤局部细胞毒性的同时保证在正常组织中的安全性。如CN 10142541 B公开的一种无模板剂、快速有效的水热合成方法,以三氧化钼和过氧化氢水溶液反应制备的过氧化钼酸为前驱体,80~180℃下水热合成得到分散的a-三氧化钼水合物。65~75℃下水热合成得到过氧修饰的氧化钼水合物。水合物为多尺度结构,纳米薄片、微米棱柱和纳米棒状结构单元发散性组装为微米级高密度海胆状结构。然而,此微米级氧化钼较大的尺寸限制了其生物应用。另外,CN108451932 A公开了一种普朗尼克修饰的氧化钼纳米片及制备方法与应用,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强光热转换效应、高载药量及pH依赖的生物降解性,可以结合近红外光照射可以实现肿瘤光热治疗或化疗-光热联合治疗,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毒副作用。然而,近红外光的组织衰减特性和较差的患者适应性限制了光热治疗的广泛应用。
可见,亟需开发一种肿瘤细胞杀伤效率高、体内生物安全性好的抗肿瘤纳米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氧化钼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所得到的氧化钼纳米材料除了具备强光热转换效应和载药性质,还可以在肿瘤部位特异性实现毒性激活以实现肿瘤高效成像和治疗,此外凭借pH依赖的快速降解在正常组织中保持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氧化钼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1)将乙酰丙酮钼溶解在十八烯、油酸和十六烷基胺的混合溶液中,在90~150℃下搅拌反应生成氧化钼纳米中间体;
2)将步骤1)中含有氧化钼纳米中间体的混合溶液继续进行水热反应,得到海胆状中空氧化钼纳米材料。
本发明中乙酰丙酮钼与油酸、十六烷基胺反应生成氧化钼纳米中间体,随后在水热反应中,氧化钼纳米中间体继续被油酸和十六烷基胺刻蚀和还原,得到海胆状中空氧化钼纳米材料(MoO3-x NUs)。海胆状中空氧化钼纳米材料的粒径为100~1000nm。海胆刺状分枝和中空腔体均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不仅使海胆状中空氧化钼纳米材料表面分布大量的缺陷活性位点,同时促使大量的还原性质的五价钼暴露在材料表面,为其在肿瘤部位特异性毒性激活奠定材料化学基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690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