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医药用途的生物墨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64963.0 | 申请日: | 2019-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10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杨武利;曹勇斌;沈顺;王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9/00 | 分类号: | A61K49/00;A61K49/22;A61K41/0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育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33 | 代理人: | 尹均利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医药 用途 生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医药用途的生物墨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生物墨由墨粉纳米粒子、稳定剂、生理盐水和pH调节剂所组成。该生物墨注射到人或动物的机体部位后,迅速进入注射部位的引流淋巴结,将淋巴结染成黑色,同时借助光声成像技术,能够得到清晰的淋巴结图像,起到淋巴结活体染色和光声成像的效果,可以作为淋巴示踪药物使用;此外,在近红外二区激光器的照射下,肿瘤淋巴结的局部温度能够迅速升高,从而有效抑制肿瘤淋巴结的转移和生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一种医用生物墨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和健康。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5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人数将突破1900万,2035年将增至2400万,肿瘤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头号杀手”。而其中90%的肿瘤病人死亡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肿瘤的转移有关。实体肿瘤,特别是胃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和结肠癌,主要通过淋巴结进行转移。临床上,为防止肿瘤转移和复发,除了手术切除肿瘤的原发灶之外,还会对前哨或区域淋巴结进行定位清扫。然而淋巴结通常隐藏在脂肪组织中,因此,找到一种合适的示踪剂,对淋巴结进行精确的定位,便成了提高肿瘤治疗疗效的关键。
最早进行尝试的是日本的学者,他们在80年代初期,开发了一种活性炭混悬注射液,用作淋巴结示踪剂。临床试验发现,将活性炭混悬液注射到肿瘤部位后,活性炭会沿着肿瘤部位的淋巴管,迁移至附近的淋巴结,从而将淋巴结染成黑色,实现淋巴结的示踪。
为了改进淋巴结示踪的效果,随后,他们又推出了纳米碳混悬注射液。由于使用的原料40号碳黑,比之前的活性炭粒径要小,加之使用了聚乙烯吡咯烷酮作为稳定剂,使得纳米碳混悬注射液的性能更加稳定,示踪效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科学家在日本的纳米碳混悬注射液的基础上,对制备工艺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他们同样使用40号炭黑作为原料,聚乙烯吡咯烷酮作为稳定剂,但取而代之的是利用震动研磨分散法和球磨研磨分散法进行分散,相比于日本的分散工艺——三辊研磨技术,大大缩短了分散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尽管上述的混悬注射液在临床的淋巴结示踪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依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1、混悬液中使用的40号碳黑为化工产品,在临床应用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副作用;
2、目前使用的混悬液只能通过单一的染色进行辨认,缺少其他的成像手段(比如光声成像)进行联合精准定位;
3、混悬液只能用作淋巴结示踪剂,无法提供进一步的治疗。
墨作为一种古老的书写材料,它衍生自天然植物,例如桐油或松枝。长期以来,“以墨入药”被历代名医载入史册。晋代葛洪的《肘后方》载有“姜墨丸”治疗痢疾,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有“研浓墨点眼”治疗“飞丝入目红肿”的记载,《本草纲目》中则记载更为详细:“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晕崩中”。而到了清末,胡开文的“徽州八宝五胆药墨”更是盛极—时,广为流传,它因以麝香等珍品入药,以醋为引,与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并称中国三大奇药。根据我们前期的探索研究跟文献报道,发现墨的主要成分为碳纳米粒子,其中单个原始粒子的粒径在20-50nm。由于其具有明亮的黑色,因而可以用作肿瘤淋巴结染色试剂,同时因为墨在近红外光区吸收较强,还可以用于肿瘤淋巴结光声成像和近红外二区光热治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医药用途的生物墨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医药用途的生物墨,以制墨工艺中使用的烟灰为原料,其组分包括:墨粉纳米粒子、稳定剂(如聚乙烯吡咯烷酮)、pH调节剂调(如枸橼酸钠)和生理盐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649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