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备偶联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61779.0 | 申请日: | 2019-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03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宋帅;田强;唐祖建;邓汉文;汪静;刘登念;胡瑞斌;肖亮;薛彤彤;蔡家强;王利春;王晶翼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47/68 | 分类号: | A61K47/68;A61K45/0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新同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6 | 代理人: | 郭晓永;栾星明 |
地址: | 611138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偶联物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制备偶联物的方法。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制备通式(II)的偶联物的方法、由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产品以及该产品在预防和/或治疗与细胞活性异常相关的增殖性疾病(包括但不限于癌症疾病)中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制备靶向药物-生物活性分子偶联物的方法、由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产品以及该产品在预防和/或治疗与细胞活性异常相关的增殖性疾病(包括但不限于癌症疾病)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化疗一度是癌症的标准疗法,但高杀伤力的生物活性分子会误杀正常细胞,从而引起严重的副作用。靶向抗肿瘤药物由于同时具有靶向性和抗肿瘤活性,已成为当今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20世纪以来,将生物大分子药物(例如治疗性抗体或抗体片段)和靶向小分子配体用于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及肿瘤靶向治疗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生物大分子药物虽然靶向性强,但对实体瘤的治疗效果有限;而生物活性分子虽然对癌细胞具备高度的杀伤效力,但往往缺乏靶向性,常常误伤正常细胞,从而引起严重毒副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可将治疗性抗体与生物活性分子相连,形成抗体-药物偶联物(ADC)。ADC融合了抗体的靶向作用和生物活性分子的高活性,成为一种“生物导弹”。抗体引导ADC结合到靶细胞,随后被细胞内化,释放药物以治疗疾病。由于抗体对肿瘤细胞相关靶点具有特异性和靶向性,其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治疗方面,同时还成为药物靶向输送的理想载体,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小分子药物偶联物(SMDC)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设计原理相同,即通过化学方法把生物活性分子和一些能选择性地结合至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的小分子配体偶联,由此提高效应分子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SMDC的化学结构和ADC几乎完全一样,但是采用小分子配体替代抗体。目前,尚无SMDC上市。
目前,已经上市的ADC有四种:Mylotarg(Gemtuzumab Ozogamicin,吉妥珠单抗奥唑米星)、Adcetris(Brentuximab Vedotin,CD30单抗-MMAE)、Kadcyla(TrastuzumabEmtansine,曲妥珠单抗-美登素生物碱)和Besponsa(Inotuzumab ozogamicin,CD22单抗-卡奇霉素)。
通常,ADC药物由抗体、生物活性分子及连接基组成。生物活性分子通过连接基共价偶联到抗体上。抗体(例如单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靶点,进而能够引导ADC到达癌细胞表面,并使ADC通过细胞内吞效应进入癌细胞。生物活性分子可在胞内释放,从而达到专一性杀灭癌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组织细胞的作用。
赖氨酸是抗体中最常见的连接位点,其ε-氨基可以与连接基的活化羧基反应,形成酰胺键,这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偶联技术。随着研究的深入,已出现可以实现定点偶联的技术,即以五氟苯酚活化连接基的羧基,再与抗体中赖氨酸ε-氨基形成酰胺键,以完成生物活性分子与抗体的偶联。但是此偶联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羧基活化所得的五氟苯酚酯反应活性高,化学稳定性差,甚至在某些特定的结构中无法稳定存在,导致偶联反应难以进行,进而使得ADC偶联效率极低,甚至无法获得。
发明内容
季铵盐或氮氧化物结构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例如亲水性),会极大地改善ADC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并且具有季铵盐或氮氧化物结构的ADC的亲水性提高,有利于减少其抗体部分发生交联,从而有助于降低ADC药物的毒性。此外,在ADC药物制备过程中,需要采用活化基团对连接基中末端的羧基进行活化,由于五氟苯酚具有较好的离去性质,因此目前采用五氟苯酚活化羧基。但在制备具有季铵盐或氮氧化物结构的ADC过程中,发现包含季铵盐或氮氧化物结构的五氟苯酚酯反应活性太高,无法稳定存在,使得偶联反应无法进行,获得ADC的产率极低。通过深入地研究,令人惊奇地发现了本发明中靶向药物与生物活性分子偶联的新方法,即利用新的羧基活化方式极大地改善了连接基中活化羧基的稳定性,成功克服了使用五氟苯酚活化羧基的偶联技术无法获得稳定的五氟苯酚酯的难题,同时以较高的偶联比例实现生物活性分子与靶向药物的偶联。此偶联方法可广泛应用于靶向药物-生物活性分子偶联物的合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617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