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高效净水功能的新型生态护坡及生态改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37280.6 | 申请日: | 201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02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郑正;孙文景;罗兴章;何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C02F3/02;E02B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思博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6 | 代理人: | 孙建玲;刘冬梅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高效 净水 功能 新型 生态 护坡 改善 方法 | ||
1.一种具有高效净水功能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该护坡建造在流域水岸边的水陆交错带处,
生态护坡(100)的坡体伸入流域水中,其表层铺设软体排(110),软体排(110)下部为生态滤池(120);
所述生态滤池(120)通过密封池体隔绝流域水,生态滤池(120)中填装有填料层和承托层(125),将污水引入生态滤池(120)中,填料层用于对引入的污水进行污染物处理,降低污水富营养化程度,承托层(125)用于支撑填料层,并经承托层(125)使处理后的污水排出生态滤池(120)进入流域内;
所述生态滤池(120)的填料层由上至下铺设有四个功能层,第一层为土壤层(121),土壤层(121)中添加有碳素,土壤层(121)中投放有蚯蚓;第二层为调节层(122),调节层(122)由天然沸石、石灰石和活性炭组成,调节层(122)中天然沸石、石灰石和活性炭的粒径为0.2~2.0cm;第三层为生物层(123),其填料为负载有细菌的活性炭,其填料粒径为0.10~0.80cm,负载的细菌包括硝化细菌和聚磷菌;第四层为生态层(124),其填料为细砂、碎石、钢渣、煤渣、建筑废料、废弃石膏中的一种或多种,填料的粒径为0.1~5.0cm;
通过水泵将污水引入生态护坡(100)中的布水管(130),该布水管(130)安装在生态滤池(120)位于土壤层(121)之上的空间中;
安装在土壤层(121)之上空间中的布水管(130)旁布置有曝气管(140),外接风机进行曝气;
生态护坡(100)设置多座,将其在流域水沿岸排布,形成相隔设定间距的生态护坡群;
每处生态护坡(100)至少包括两个生态滤池(120);多个生态滤池(120)分层、分列堆积,每列上生态滤池(120)对齐,每层上的相邻的生态滤池(120)之间留存设定孔隙;
生态护坡(100)表层铺设的软体排(110)由多层高分子聚合物纤维织成,所述软体排(110)具有较大的稳定孔径,为0.05~1cm,
在与生态护坡(100)相近处的岸边建造沉淀池(210);
沉淀池(210)进水口处设置格栅或滤网,引入所收集的流域两岸的生活污水及地表径流,经沉淀后的污水上清液进入生态护坡(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软体排(110)具有较大的稳定孔径,为0.1~0.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
第一层为土壤层(121),进行重金属吸附、有机物的降解以及氮磷去除;
第二层为调节层(122),用于支撑土壤层(121),并进行重金属、氮磷吸收和有机物的吸附固定;
第三层为生物层(123),用于重金属吸附固定、有机物的降解以及氮磷去除;
第四层为生态层(124),用于过滤水体,拦截土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土壤层(121)中投放有蚯蚓,蚯蚓的投放密度为8g~12g(蚯蚓)/(L填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
布水管(130)为PVC管,管径上分布有0.1~0.5cm的出水孔;
曝气管(140)为PVC管,管径上分布0.05~0.2cm的出气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在填料层内还布置有内层布水管,该内层布水管外围用土工布包裹有青石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生态护坡(100)采用模块化结构,将防水板材制成生态滤池(120)的池体,进而在水处理现场组装、安放池体,按顺序投加填料,一个池体对应形成一个生态滤池(12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在相同列的生态滤池(120)中,上一层生态滤池(120)中的出水管与下一层生态滤池(120)的布水管(130)连接;上一层生态滤池(120)中的曝气管(140)与下一层生态滤池(120)的曝气管(140)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在每个生态滤池(120)的池体外围套有金属丝笼;
当生态护坡(100)采用模块化结构时,仅在最上层的生态滤池的土壤层(121)中投放有蚯蚓,蚯蚓的投放密度为8g~12g(蚯蚓)/(L填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3728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