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层叠造形方法及加工路径生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98664.2 | 申请日: | 2018-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97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森田大嗣;筱原畅宏;服部聪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K26/34 | 分类号: | B23K26/34;B33Y10/00;B33Y5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层叠 造形 方法 加工 路径 生成 | ||
层叠造形方法包含下述步骤:将第1条线状的焊道和第2条线状的焊道以隔开具有预定的宽度的间隙的状态,通过预定的相同的形成条件而平行地形成;以及通过相同的形成条件在间隙形成第3条线状的焊道。另外,层叠造形方法包含下述步骤:在第3条线状的焊道形成后,第偶数条形成的线状的焊道以与2条前形成的线状的焊道之间隔开具有预定的宽度的间隙的状态,通过形成条件与第1条线状的焊道平行地形成;以及在第3条线状的焊道形成后,第奇数条形成的线状的焊道在1条前形成的线状的焊道和3条前形成的线状的焊道之间的间隙通过形成条件而形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3维的立体物进行层叠造形的层叠造形方法及生成层叠造形的加工路径的加工路径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对3维的立体物进行造形的技术,已知被称为增材制造(AM:AdditiveManufacturing)的技术。在增材制造的方式中存在多个种类,但直接能量沉积(DED: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方式与其他层叠方式相比,具有造形时间短、层叠材料的切换简单、基体材质的限制少这样的优点。另外,DED方式仅消耗用于造形的量的材料,因此材料的浪费少,另外通过对加工头的结构进行变更而能够将粉末及线材这两者用作材料。特别地,线材能够沿用作为已有产品的焊接用线材,因此价格低廉,到手容易。
作为与DED方式同样地将熔融的材料层叠于母材之上而形成层叠部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焊接方法,即,具有间隙而形成多个层叠部,在间隙形成层叠部而形成第1层层叠体,针对第1层层叠体而形成多个层叠部,多个层叠部彼此具有间隙,在间隙形成层叠部而形成第2层层叠体。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5510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中,在形成全部第1层层叠体后形成第2层层叠体。因此,在形成第2层层叠体时,第1层层叠体已冷却。因此,在将第1层层叠体和第2层层叠体通过相同的条件形成的情况下,尽管形成条件相同,但形成第1层层叠体的形成对象面和形成第2层层叠体的形成对象面的温度会大幅不同。在形成对象面的温度大幅不同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层叠体的形状及高度的波动变大。因此,即使将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方法应用于增材制造,也难以改善造形物的形状精度。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能够提高造形物的形状精度的层叠造形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达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层叠造形方法通过在增材对象面上层叠线状的焊道而造形出立体造形物。层叠造形方法包含下述步骤:将第1条线状的焊道和第2条线状的焊道以隔开具有预定的宽度的间隙的状态,通过预定的相同的形成条件而平行地形成;以及通过相同的形成条件在间隙形成第3条线状的焊道。另外,层叠造形方法包含下述步骤:在第3条线状的焊道形成后,第偶数条形成的线状的焊道以与2条前形成的线状的焊道之间隔开具有预定的宽度的间隙的状态,通过形成条件而与第1条线状的焊道平行地形成;以及在第3条线状的焊道形成后,第奇数条形成的线状的焊道在1条前形成的线状的焊道和3条前形成的线状的焊道之间的间隙通过形成条件而形成。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层叠造形方法具有能够使造形物的形状精度提高这一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增材制造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CAM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的硬件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通过由图1所示的增材制造装置进行的增材加工而在增材对象面形成的堆积物的示意俯视图。
图5是表示通过由图1所示的增材制造装置进行的增材加工而在增材对象面形成的堆积物的示意剖视图,是沿图4中的V-V线的要部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986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