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粉末、使用了该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的红外线吸收微粒分散液、红外线吸收微粒分散体和它们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73419.6 | 申请日: | 2018-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73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常松裕史;长南武;福山英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9K3/00 | 分类号: | C09K3/00;C01G41/00;G02B5/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表面 处理 红外线 吸收 微粒 粉末 使用 分散 散体 它们 制造 方法 | ||
1.一种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粉末,其为包含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的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粉末,
所述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为红外线吸收微粒的表面被包覆膜所包覆的微粒,所述包覆膜包含选自金属螯合物的水解产物、金属螯合物的水解产物的聚合物、金属环状低聚物的水解产物、金属环状低聚物的水解产物的聚合物中的1种以上,
所述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粉末的碳浓度为0.2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
所述水解产物具有羟基或羧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粉末,其中,
所述包覆膜的膜厚为0.5nm以上且2.0n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粉末,其中,
所述金属螯合物或所述金属环状低聚物包含Zn。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粉末,其中,
所述金属螯合物或所述金属环状低聚物具有选自醚键、酯键、烷氧基、乙酰基中的1种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粉末,其中,
所述红外线吸收微粒为:
通式WyOz表示的红外线吸收微粒,式中,W为钨,O为氧,2.2≤z/y≤2.999;或/和
通式MxWyOz表示的红外线吸收微粒,式中,M为选自H、He、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Be、Hf、Os、Bi、I、Yb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W为钨,O为氧,0.001≤x/y≤1,2.0≤z/y≤3.0。
6.一种红外线吸收微粒分散液,其通过将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粉末分散于给定的液体介质中而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红外线吸收微粒分散液,其中,
所述液体介质为选自有机溶剂、油脂、液态增塑剂、通过固化而高分子化的化合物、水中的1种以上的液体介质。
8.一种红外线吸收微粒分散体,其将通过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粉末分散于给定的固体状树脂中而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红外线吸收微粒分散体,其中,
所述固体状树脂为选自氟树脂、PET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酰胺树脂、氯乙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烯烃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中的1种以上的树脂。
10.一种红外线吸收微粒分散体,其是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红外线吸收微粒分散液的干燥固化物。
11.一种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粉末的制造方法,其具有下述工序:
使红外线吸收微粒与水混合并进行分散处理,得到以所述水为介质的包覆膜形成用分散液的工序;
在搅拌所述以水为介质的包覆膜形成用分散液的同时,添加金属螯合物或/和金属环状低聚物的工序;
在所述添加后继续所述搅拌,通过选自所述金属螯合物的水解产物、所述金属螯合物的水解产物的聚合物、所述金属环状低聚物的水解产物、所述金属环状低聚物的水解产物的聚合物中的1种以上来包覆所述红外线吸收微粒的表面,不实施加热处理而得到红外线吸收微粒分散液的工序;
不实施加热处理地除去所述红外线吸收微粒分散液中包含的所述水而得到所述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粉末的工序,
所述水解产物具有羟基或羧基,
所述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粉末的碳浓度为0.2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未经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7341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