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总线系统的发送/接收装置和用于减小在不同的位状态之间过渡时的振荡趋势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65209.2 | 申请日: | 2018-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93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A.潘维茨;S.瓦尔克;C.布兰多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0 | 分类号: | H04L12/40;H03K5/1534;H04B3/20;H04L25/02;H04L25/03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姬亚东;陈岚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总线 系统 发送 接收 装置 减小 不同 状态 之间 过渡 振荡 趋势 方法 | ||
1.一种用于总线系统(1)的发送/接收装置(12;120),所述发送/接收装置具有:
第一驱动器(123、124、125),用于驱动所述总线系统(1)的总线(40)的第一总线芯线(41)的第一信号(CAN_H),在所述总线系统(1)中,至少有时确保了用户站(10、20、30)对所述总线系统(1)的总线(40)的独占的、无冲突的访问;
第二驱动器(123、124、127),用于驱动所述总线(40)的第二总线芯线(42)的第二信号(CAN_L);和
减振单元(15;150),所述减振单元(15;150)被设计成,至少在所述总线芯线(41、42)中至少一个上的信号(CAN_H、CAN_L)从显性总线状态(402)到隐性总线状态(401)的状态变换期间产生在所述总线芯线之间的短路,
其特征在于,借助可调电流源(123)和共源共栅晶体管(124),第一总线芯线(41)的信号(CAN_H)经由第一电流镜(125)和第一输出级晶体管(126)来驱动,
其中第一电流镜(125)被实施为PMOS电流镜,
其中为第一电流镜(125)设置第一反极性保护二极管(129),其布置在第一电流镜(125)和连接端(43)之间,
其中第一反极性保护二极管(129)的阳极连接在所述连接端(43)上,
其中借助可调电流源(123)和共源共栅晶体管(124),第二总线芯线(42)的信号(CAN_L)经由第二电流镜(127)和第二输出级晶体管(128)来驱动,
其中第二电流镜(127)被实施为NMOS电流镜,
其中为第二电流镜(127)设置在第二输出级晶体管(128)的源极连接端与第二总线芯线(42)的连接端(122)之间的第二反极性保护二极管(1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接收装置(12;120),其中所述减振单元(15;150)具有:
晶体管(151),所述晶体管以一个连接端连接到第一驱动器(123、124、125)与第一总线芯线(41)之间并且以另一个连接端连接到第二驱动器(123、124、127)与第二总线芯线(42)之间,
驱控块(152),所述驱控块被设计成,在所述总线芯线(41、42)中至少一个上的信号(CAN_H、CAN_L)从显性总线状态(402)到隐性总线状态(401)的状态变换期间,至少导通地切换所述晶体管(15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送/接收装置(12;120),其中所述驱控块(152)还被设计用于检测至少一个总线芯线(41、42)上的信号从显性总线状态(402)到隐性总线状态(401)的状态变换。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发送/接收装置(12;120),其中用于产生短路的减振单元(15;150)具有晶体管(151),所述晶体管(151)被设计成高压NMOS晶体管。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送/接收装置(12;120),
其中所述驱控块(152)还被设计用于检测所述总线(40)上的通信的不同阶段,并且根据所检测的在所述总线(40)上的通信阶段来控制至少一个总线芯线(41;42)上的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送/接收装置(12;120),其中所述驱控块(152)被设计用于检测表明消息(45;47)结束的结束位(454),以便检测所述总线(40)上的通信的不同阶段,和/或
其中所述驱控块(152)被设计用于在通信的仲裁阶段(451;453)结束后控制至少一个总线芯线(41;42)上的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发送/接收装置(12;120),其中所述减振单元(15;150)被设计成,使得只有当第一驱动器(123、124、125)和/或第二驱动器(123、124、127)将信号驱动到所述总线(40)上时才激活所述减振单元(15;1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未经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520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