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状结构成型内模有效
申请号: | 201822273564.9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812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3 |
发明(设计)人: | 王雨;纪俊成;任德林;孙松强;周超;高超;刘圆圆;王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联科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33/48 | 分类号: | B29C33/48;B29C70/54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刘芸芸 |
地址: | 6117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状结构 成型件 成型内模 模具本体 内壁 脱模 轴向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 模具领域 完全分离 移动 成型 摩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状结构成型内模,管状结构成型内模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包括至少两个能够沿管状结构的径向向管状结构的轴心移动的第一成型件。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状结构成型内模,在脱模时,先使第一成型件沿径向方向移动,则在此过程中,第一成型件与管状结构的内壁完全分离,再沿管状结构的轴向方向移动第一成型件,在此过程中,第一成型件与管状结构内壁不会产生摩擦,从而能够降低脱模难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特别是一种管状结构成型内模。
背景技术
发射筒是一种大型管状设备,传统的发射筒多用金属制成。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发射筒。在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发射筒时,通常是将片状的碳纤维原材料缠绕在模具的表面,经过加温加压后,碳纤维固化,此时进行脱模即可。
现有技术中,模具的设计不合理,使得在脱模时,模具与已成型的发射筒内表面产生摩擦,既不利于脱模,又容易对模具和发射筒的表面产生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采用碳纤维原材料制作大型管状结构时,在脱模过程中存在的脱模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管状结构成型内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管状结构成型内模,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包括至少两个能够沿管状结构的径向向管状结构的轴心移动的第一成型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模具本体还包括第二成型件,第二成型件与至少两个第一成型件拼接形成圆柱面形状的成型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第一成型件包括第一表面板、第一支撑组件、第一加强组件;
第一表面板为柱面板,第一支撑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弓形板以及用于连接各个弓形板的直板,第一加强组件包括多个与第一支撑组件相连的加强杆;
第一表面板与第一支撑组件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第二成型件包括第二表面板、第二支撑组件、第二加强组件;
第二表面板为柱面板,第二支撑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弓形板以及用于连接各个弓形板的直板,第二加强组件包括多个与第二支撑组件相连的加强杆;
第二表面板与第二支撑组件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第一表面板和第二表面板拼接形成成型表面;
在第一表面板的端面上,第一表面板内表面与第一表面板两侧面的交点分别为第一交点和第二交点,第一表面板外表面与第一表面板两侧面的交点分别为第三交点和第四交点;
第一交点与第二交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交点与第四交点之间的距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第二成型件的数量为两个,第一成型件的数量为两个;
两个第二成型件相对设置,两个第一成型件相对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还包括合模连接架,合模连接架包括多个连接杆,多个连接杆围成首尾相连的封闭框架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模具本体两端均设有多个第一连接板,合模连接架还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内部设有导轨。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联科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联科航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2735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表面不规则的筒状结构的成型工装
- 下一篇:一种管状结构成型内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