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少气体湿度对转轮吸附容量干扰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23282.0 | 申请日: | 201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146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羌宁;刘涛;李照海;曹翌奇;缪海超;史天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06 | 分类号: | B01D53/06;B01D53/26 |
代理公司: | 11265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盛君梅<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气支管 进气主管 吸附浓缩 转轮 出气管 吸附 本实用新型 处理区 除湿转轮 吸附容量 加热器 净化处理 吸附效果 有机废气 转轮吸附 对转轮 再生区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有机废气的净化处理领域。目前转轮吸附装置对高湿度VOCs气体的吸附容量损失大。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少气体湿度对转轮吸附容量干扰的装置,包括进气主管、第一进气支管、吸附浓缩转轮和出气管;第一进气支管一端与进气主管相连,另一端与吸附浓缩转轮的处理区相连,第一进气支管上设有除湿转轮且第一进气支管与除湿转轮的处理区相连;出气管与吸附浓缩转轮的处理区相连,出气管上设有脱吸附进气主管,脱吸附进气主管上设有加热器,脱吸附进气主管一端与出气管相连,另一端通过第一脱吸附进气支管与吸附浓缩转轮的再生区相连。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改善吸附浓缩转轮对高湿度VOCs气体的吸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减少气体湿度对转轮吸附容量干扰的装置,属于有机废气的净化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挥发性有机物(VOCs)因本身有毒有害且是环境空气中臭氧、PM2.5的重要前驱物,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控制排放要求。吸附浓缩是处理大风量低浓度VOCs 废气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广泛采用分子筛沸石转轮和转筒类设备对大风量低浓度的VOCs气体进行吸附浓缩,再通过热气体进行脱附,脱附后的气体通过热氧化或冷凝净化,吸附效率决定了整个净化系统的去除效率。尽管目前用于沸石转轮和转筒类设备的吸附剂采用的是憎水性的分子筛,但在相对湿度大于70%的情景下仍然对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容量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控制待吸附净化有机气体相对湿度的方法。
目前转轮吸附装置处理高湿度VOCs气体通常采用对来气升温的方式降低相对湿度。采用气体升温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气体的相对湿度,改善吸附效果,但对气体升温,一方面会因吸附温度的提高减少吸附容量,另一方面对于大风量的气流其加热能耗可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少气体湿度对转轮吸附容量干扰的装置,该装置通过在吸附浓缩转轮的上游增设亲水性材料制成的除湿转轮,通过除湿转轮的吸水能力,可以在不改变气体温度的情况下降低待处理气体湿度,改善吸附浓缩转轮对高湿度VOCs气体的吸附效果。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减少气体湿度对转轮吸附容量干扰的装置,包括进气主管、第一进气支管、吸附浓缩转轮和出气管;所述第一进气支管一端与进气主管相连,另一端与吸附浓缩转轮的处理区相连,所述第一进气支管上设有除湿转轮且第一进气支管与除湿转轮的处理区相连;所述出气管与吸附浓缩转轮的处理区相连,出气管上设有脱吸附进气主管,所述脱吸附进气主管上设有加热器,所述脱吸附进气主管一端与出气管相连,另一端通过第一脱吸附进气支管与吸附浓缩转轮的再生区相连。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在吸附浓缩转轮的上游增设除湿转轮,通过除湿转轮中对水吸附容量大的吸附剂的吸水能力,可以在不改变气体温度的情况下降低待处理气体湿度,改善吸附浓缩转轮对高湿度VOCs气体的吸附效果。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进气支管和气体混合器,所述第一进气支管的一端通过气体混合器与吸附浓缩转轮的处理区相连,所述第二进气支管与第一进气支管并联设置,第二进气支管一端与进气主管相连,另一端与气体混合器相连,第二进气支管上设有流量调节阀。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进气支管和气体混合器并在第二进气支管上设置流量调节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待处理 VOCs气体的相对湿度进行合理调节,灵活度高,且可有效减少除湿转轮的规模,提高费用效益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脱吸附进气支管,所述第二脱吸附进气支管一端与脱吸附进气主管相连,另一端与除湿转轮的再生区相连。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一套气体加热系统共用于两个转轮的热脱附再生,结构精简,能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232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焦化废气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车喷漆车间用尾气收集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