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充电堆中充电模块的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79125.4 | 申请日: | 201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098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陈爽;马瑞祥;宋柯;何耀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泸州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302 | 分类号: | B60L53/302;H01M10/613;H01M10/6556;H01M10/6563 |
代理公司: | 成都四合天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74 | 代理人: | 郭受刚;王记明 |
地址: | 646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风通道 壳体 充电模块 进风口 本实用新型 进风风扇 散热装置 侧管壁 中轴线 充电 出风口壳体 出风风扇 出风通道 定位部件 壳体开口 两端开口 热量堆积 一端封闭 一端开口 出风口 散热 平行 贯通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充电堆中充电模块的散热装置,包括充电模块,还包括出风口壳体、出风通道壳体、上部出风口、外壳、下部进风口、进风通道壳体、底部定位部件、出风风扇、进风风扇,外壳为两端开口的管道,管道的截面为方形,下部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下部进风口均匀分布在外壳的下侧管壁上;进风通道壳体设置在外壳的下侧,进风通道壳体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管道;进风风扇设置在进风通道壳体开口一端的内部;进风通道壳体的上侧与外壳下侧管壁上的下部进风口贯通,进风通道壳体的中轴线与外壳的中轴线平行。本实用新型能实现对充电模块的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的充分散热,从而避免由于热量堆积造成的寿命缩短的情况发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堆的散热领域,具体涉及充电堆中充电模块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 (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但是充电桩功率固化,因此兼容性差,无法给不同功率需求的车充电,其次,充电桩适应性差,无法适应电池技术迅速发展的需求,从而容易导致投资的充电设备无法持续使用,为了改变上述境况,出现了充电堆,充电堆不是多个充电桩的集合,充电堆的特点在于,功率共享,即将充电站内所有功率集中,每个充电终端都可以从这个功率堆中获取需要的功率;柔性充电,根据车辆BMS所发出的充电需求,按需分配电功率;平滑扩展,随着电池充电倍率的提升,充电功率需求的增大,可扩充功率堆的功率以满足充电的需求;高效节能,不论充电需求如何,都应保证充电设备可以工作在最佳的负载率区间。充电堆的充电容量较大,体积较大、功率较大,其散热量也很大,现有技术中,通常在充电模块的一侧加设散热扇,让空气流速增大,从而实现热量快速散失的目的,此种流速增大是在水平方向上增大,而冷空气从未设置散热扇的一侧流入,冷空气吸收了热量之后变成热空气,热空气从散热扇一侧流出,空气中的热量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升高,越靠近散热扇,其热量会越高,空气能够吸收的热量有限,导致靠近散热扇部分的充电模块容易造成热量堆积,造成充电模块的使用寿命缩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单侧设置散热扇不能实现充电模块的全方位散热,目的在于提供充电堆中充电模块的散热装置,对充电模块实现全方位散热,延长充电模块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充电堆中充电模块的散热装置,包括充电模块,还包括出风口壳体、出风通道壳体、上部出风口、外壳、下部进风口、进风通道壳体、底部定位部件、出风风扇、进风风扇,外壳为两端开口的管道,管道的截面为方形,下部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下部进风口均匀分布在外壳的下侧管壁上;进风通道壳体设置在外壳的下侧,进风通道壳体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管道;进风风扇设置在进风通道壳体开口一端的内部;进风通道壳体的上侧与外壳下侧管壁上的下部进风口贯通,进风通道壳体的中轴线与外壳的中轴线平行;上部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上部出风口均匀分布在外壳的上侧管壁上;出风通道壳体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管道,出风通道壳体的下侧与外壳上侧管壁上的上部出风口贯通,出风通道壳体的中轴线与外壳的中轴线平行;出风口壳体为两端开口的管道,出风口壳体的一端与进风通道壳体开口的一端连通,出风口壳体的中轴线与出风通道壳体的中轴线垂直;出风风扇设置在出风通道壳体的另一端的内部;出风通道壳体的开口端与进风通道壳体的开口端朝向相同;底部定位部件设置在外壳的内部底面,充电模块放置在外壳的内部的下表面与底部定位部件接触使得充电模块与下部进风口之间保持空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泸州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未经泸州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791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直流充电桩
- 下一篇:一种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