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操作方便的微创排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56061.0 | 申请日: | 2018-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480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9 |
发明(设计)人: | 张纪东;姜布平;王周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纪东 |
主分类号: | A61B17/22 | 分类号: | A61B17/22;A61B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韩国强 |
地址: | 056000 河北省邯郸市***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罐体 排栓 微创 本实用新型 介入治疗 吸引器 血栓 负压 体内 医疗器械技术 开口结构 设备结构 扎孔 针体 移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提供了一种操作方便的微创排栓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解决了血栓介入治疗设备结构较为复杂、操作不便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吸引器、第一罐体以及第二罐体;所述吸引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罐体和所述第二罐体相连通并能使所述第一罐体内和所述第二罐体内产生负压;所述第一罐体的罐底和所述第二罐体的罐底均为开口结构;所述第一罐体内设置有能对血栓位置扎孔的针体;所述第二罐体被移动至所述孔的位置后能利用负压排栓。本实用新型用于通过介入治疗进行微创排栓,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操作方便的微创排栓装置。
背景技术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内形状栓子,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相应部位血液供应障碍的病理过程。血栓形成是由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多因素变化过程。临床常见的血栓患者,最主要的特点有家族遗传性,反复发作性,症状严重性,血栓形成部位异常性,以及发病时间年轻化。
目前血栓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和溶血栓药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药物治疗需要对整个血液循环系统用药,用药量大,见效慢,容易引起器官脏器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治疗能够清楚绝大部分血栓,但容易发生切口感染,手术难度大、创伤大。介入治疗通过医用红外热像仪形成人体热图,用以分析血栓的病灶部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导管负压抽取血栓实现排栓,具有创伤小、介入部位准确的特点,是治疗血栓疾病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现有的血栓介入治疗设备结构较为复杂、操作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方便的微创排栓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血栓介入治疗设备结构复杂、操作不便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操作方便的微创排栓装置,包括吸引器、第一罐体以及第二罐体;所述吸引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罐体和所述第二罐体相连通并能使所述第一罐体内和所述第二罐体内产生负压;所述第一罐体的罐底和所述第二罐体的罐底均为开口结构;所述第一罐体内设置有能对血栓位置扎孔的针体;所述第二罐体被移动至所述孔的位置后能利用负压排栓。
可选地,所述吸引器通过导管分别与所述第一罐体和所述第二罐体连通;所述导管包括第一导管、第二导管和第三导管;所述第一导管与所述吸引器连接,所述第一导管通过三通管与所述第二导管与所述第三导管连接,所述第二导管与所述第一罐体连接,所述第三导管与所述第二罐体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罐体侧壁设置有排气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罐体与所述第二罐体均为透明材质。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管和所述第三导管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管夹和第二导管夹,所述第一导管夹能够控制所述第二导管中流体的流动,所述第二导管夹能够控制所述第三导管中流体的流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管与所述第一罐体通过第一橡胶塞连通,所述第三导管与所述第二罐体通过第二橡胶塞连通;且所述第一橡胶塞和所述第二橡胶塞均为中空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橡胶塞侧部设置有第一通气孔,并与所述第一橡胶塞的中空结构连通;所述第二橡胶塞的侧部设置有第二通气孔,并与所述第二橡胶塞的中空结构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纪东,未经张纪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560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变切削直径的腔内斑块清理单元
- 下一篇:一种肝胆外科用球囊扩张装置